小儿心律失常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异位心律(包括过早搏动中的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传导异常(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需结合相关检查综合判断,不同类型在多方面不同,临床要考虑小儿特点准确诊断处理,关注病情变化并加强护理。
一、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小儿运动、哭闹、发热、贫血、甲亢等情况。正常小儿窦性心律的频率在不同年龄有一定范围,当超过该年龄组正常窦性心律上限时即为窦性心动过速。例如婴儿窦性心律超过150次/分钟,1-6岁超过120次/分钟,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钟。其发生机制与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患儿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心悸等,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
窦性心动过缓:多发生于健康的小儿,尤其是运动员、睡眠状态时,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窦房结病变等情况。婴儿窦性心律低于100次/分钟,1-6岁低于80次/分钟,6岁以上低于60次/分钟。一般无症状时可不需特殊处理,若心率过慢引起心输出量不足等情况则需进一步评估。
二、异位心律
过早搏动(早搏)
房性早搏:较为常见,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儿可感心悸、胸闷等。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一般正常。可见于健康小儿因疲劳、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也可见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情况。
房室交界性早搏:较少见,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QRS波群形态大多正常。病因与房性早搏类似,需结合临床情况判断原发病因。
室性早搏:相对房性早搏较少见,但临床也可出现。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可见于健康小儿(如因运动、紧张等),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情况。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等患儿。其特点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心率通常在160-300次/分钟,节律规则。发作时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及时处理终止发作。
室性心动过速:相对少见,但病情较严重。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如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见于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节律可稍不规则。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需紧急处理。
三、传导异常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小儿多无明显症状,听诊时第一心音减弱。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在小儿不同年龄有相应的正常范围,超过该范围即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病毒性心肌炎等情况。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落一个QRS波群,如此周而复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患儿可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易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密切观察。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可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
小儿心律失常的分型需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基础疾病等因素来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处理。对于有相关心律失常的小儿,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同时要注意加强护理,保障小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