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夜间与交感神经活性变化、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压波动有关;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作息规律)、基础疾病管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管理)以及高危人群特殊注意事项(老年、有家族病史、吸烟人群需关注)。
一、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夜间的原因
(一)交感神经活性变化
夜间人体交感神经活性相对降低,但在凌晨等时段会出现交感神经活性的波动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比如研究发现,夜间睡眠中突然觉醒或处于浅睡眠状态时,交感神经突然激活,导致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影响心肌供血。对于本身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这种血管的痉挛或收缩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二)血液流变学改变
夜间人体水分摄入相对减少,且经过一夜的不显性失水等,血液处于相对浓缩状态。血液浓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例如,有研究显示,夜间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会升高,同时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就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三)血压波动因素
部分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会出现“非杓型”改变,即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甚至升高。血压的波动会对冠状动脉产生影响,血压升高时,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需氧量进一步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控制血脂、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运动方面: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的耐受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肌耗氧量骤增。
3.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因为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神经内分泌等功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应积极寻求改善睡眠的方法,必要时可咨询医生。
(二)基础疾病管理
1.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的昼夜变化,根据血压特点合理调整降压药物的服用时间。
2.高血脂管理:高血脂患者需控制血脂水平,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一般建议LDL-C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3.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例如,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高危人群特殊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更应密切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心脏的异常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防止因血压波动等引发心血管事件。
2.有家族病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如男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亲属在65岁前发生心肌梗死等)的病史,这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早期可进行冠状动脉CTA等检查评估冠状动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3.吸烟人群: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应积极戒烟。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戒烟后的一段时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会逐渐下降。家人应给予戒烟者支持和鼓励,帮助其成功戒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