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呼吸暂停是常见呼吸问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有呼吸停止等表现,可用临床观察和监测设备监测,治疗有刺激复苏、氧疗等,可通过孕期保健和出生后护理预防,家长和医护人员要重视并密切观察护理早产儿以降低风险。
一、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定义
早产儿呼吸暂停是指早产儿呼吸停止超过20秒,或者虽然呼吸停止不足20秒,但伴有心率减慢、发绀或肌张力减低的现象。这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问题之一,与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密切相关。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呼吸的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规整,进而引发呼吸暂停。
二、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分类
(一)原发性呼吸暂停
主要是由于早产儿呼吸系统本身发育不成熟导致。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较低,化学感受器功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根据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来调节呼吸,从而容易出现呼吸暂停。一般多见于胎龄较小、体重较轻的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的风险越高。
(二)继发性呼吸暂停
由其他因素引起,比如缺氧、感染、体温不升、低血糖、低血钙等。缺氧是较为常见的诱因,早产儿在宫内或出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缺氧情况,出生后若存在肺部疾病等也会导致缺氧,进而引发呼吸暂停;感染时,病原体的毒素等会影响早产儿的呼吸调节功能;低血糖时,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也会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呼吸暂停;低血钙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也可能引发呼吸暂停。
三、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表现
早产儿呼吸暂停发作时,可观察到呼吸停止,同时可能伴有心率减慢,心率可低于100次/分,还会出现皮肤发绀,尤其是口唇、甲床等部位明显发绀,以及肌张力减低等表现。发作可能频繁出现,严重影响早产儿的氧供和生命健康。
四、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监测方法
(一)临床观察
医护人员通过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是否有呼吸停止现象等,同时观察心率、肤色等变化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呼吸暂停发生。
(二)监测设备
可以使用呼吸监测仪等设备进行连续监测,能够更精确地记录呼吸暂停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等指标,有助于医生准确评估病情。
五、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治疗与干预
(一)刺激复苏
当发生呼吸暂停时,首先可以采用刺激的方法,比如轻弹足底、摩擦背部等,通过疼痛或触觉刺激来促使早产儿恢复呼吸。这是因为刺激可以兴奋呼吸中枢,从而缓解呼吸暂停。
(二)氧疗
对于出现发绀等缺氧表现的早产儿,给予吸氧治疗,通过提高氧浓度来改善缺氧状况,保证机体的氧供。根据早产儿的血氧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一般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为宜。
(三)维持内环境稳定
积极处理可能导致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因素,如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早产儿,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维持体温稳定,因为体温不升也可能诱发呼吸暂停,将早产儿置于合适的保暖环境中,维持体温在36.5℃-37.5℃之间。
(四)呼吸支持
严重的呼吸暂停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支持设备,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等,通过给予一定压力的气体,维持气道开放,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改善呼吸暂停状况。
六、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措施
(一)孕期保健
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健,避免感染等不良因素,合理营养,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早产儿的发生。如果有早产风险,要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干预,尽量延长孕周,有利于胎儿呼吸系统等各器官的发育成熟。
(二)早产儿出生后的护理
早产儿出生后要置于温暖、安静的环境中,密切观察呼吸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堵塞气道引发呼吸暂停。合理喂养,保证早产儿营养摄入,维持血糖等内环境稳定,也是预防呼吸暂停的重要措施。
七、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温馨提示
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发生呼吸暂停的风险较高。家长和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早产儿的呼吸情况,密切观察。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保暖、喂养、监测等。如果发现早产儿有呼吸暂停相关表现,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要给早产儿创造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早产儿的刺激,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因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早产儿呼吸中枢等功能的稳定,降低呼吸暂停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