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受生物学因素中遗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感知觉障碍影响,存在学业相关技能如阅读、书写、数学障碍,还与家庭、学校环境,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以及脑部外伤、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的病史因素有关。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成员存在学习障碍相关问题,孩子遗传获得相关基因变异的概率会增加。例如,某些与语言、认知等功能相关的基因位点异常可能传递给子代,从而增加孩子出现学习障碍的风险。
2.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可导致学习障碍。比如,大脑额叶、顶叶等区域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结构缺陷或功能失调,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表达与理解、空间认知等能力,进而干扰学习过程。以阅读障碍为例,可能与大脑中负责文字处理的特定脑区发育不完善有关。
3.感知觉障碍: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处理困难会影响孩子对学习信息的接收与处理。例如,视觉感知障碍的孩子可能难以准确识别文字符号,听觉感知障碍的孩子对声音信息的分辨、整合能力差,从而影响阅读、听讲等学习活动的开展;触觉敏感或迟钝的孩子可能在书写、操作学具等方面存在困难,进而干扰学习。
二、学业相关技能发育迟缓
1.阅读障碍:表现为对文字的识别、理解困难,阅读速度慢、准确性差,可能存在丢字、漏字、颠倒字序等情况。这与孩子的语言中枢发育、文字解码能力等因素相关,若这些方面发育滞后,就会导致阅读学习受阻。
2.书写障碍:孩子在书写过程中可能出现字迹潦草、笔画顺序错误、握笔姿势异常等问题,影响书写的规范性和速度,进而影响需要书写表达的学科学习,如语文、英语等。其原因可能涉及手部精细运动发育不协调以及大脑对书写动作的调控异常。
3.数学障碍:在数字认知、运算、空间几何等方面存在困难,例如难以理解数学概念、进行准确的计算、解决几何问题等。这与孩子的数量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大脑中处理数学信息的相关脑区功能有关,若这些方面发展滞后则易引发数学学习障碍。
三、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可能使孩子产生焦虑、抵触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力;家庭氛围不和谐,长期处于争吵、冷漠等环境中,会干扰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而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家庭中缺乏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氛围,如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缺乏书籍等,也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校环境: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例如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会导致部分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班级氛围差,如同学间关系紧张、课堂纪律混乱等,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四、生活方式因素
1.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大脑的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速度变慢等,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增加学习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儿童时期正常的睡眠时间对于大脑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若睡眠不足,会干扰相关神经递质的平衡和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2.缺乏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身体协调性的发展。长期缺乏运动的孩子可能存在身体协调性差、平衡感不佳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大脑中与学习相关区域的功能激活,进而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需要身体协调配合的体育活动相关学习内容,以及对大脑运动感知区域参与的认知学习方面可能受到阻碍。
五、病史因素
1.脑部外伤:孩子若曾有脑部外伤史,如严重的车祸、摔倒导致的脑部撞击等,可能损伤大脑组织,影响相关脑区的功能,从而引发学习障碍。例如,脑部外伤累及语言中枢、记忆中枢等区域时,会导致语言表达、记忆等学习相关能力出现问题。
2.感染性疾病:如儿童时期患过脑膜炎、脑炎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能侵袭大脑,引起脑组织炎症、损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出现学习障碍。例如,脑膜炎可能导致大脑中与认知、学习相关的神经细胞受损,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3.内分泌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孩子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孩子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进而干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