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本身因素和全身性因素。心脏本身因素有心肌病变(缺血性心肌病变、心肌病)、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病变(传导系统退行性变、遗传性心律失常相关的离子通道病);全身性因素包括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其他全身性疾病(感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一、心脏本身的因素
(一)心肌病变
1.缺血性心肌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细胞受损,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2.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可导致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心肌肥厚,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等因素有关。
(二)心脏结构异常
1.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分流导致心脏负荷改变,长期可引起心肌肥厚、电生理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较大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右心室扩大,容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2.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病变,引起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影响心肌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容易发生心房颤动。
(三)心脏传导系统病变
1.传导系统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可发生退行性改变,如窦房结功能减退,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房室传导系统病变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老年人中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传导系统的纤维组织增生、脂肪浸润等,影响正常的电传导。
2.遗传性心律失常相关的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心肌细胞离子流异常,引起心律失常。这些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年轻人群中相对多见,部分患者可因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猝死等严重后果。
二、全身性因素
(一)代谢紊乱
1.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常见于长期应用利尿剂、呕吐、腹泻等导致钾离子丢失过多的情况。
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输入大量库存血等情况。
2.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可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例如,酸中毒时,氢离子浓度升高,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和电生理过程,引发心律失常。常见于休克、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导致的酸碱平衡紊乱。
(二)内分泌失调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患者除了心律失常外,还常伴有多汗、消瘦、手抖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组织,导致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肌病是其并发症之一,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三)其他全身性疾病
1.感染: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病原体可直接侵犯心肌或引起免疫反应损伤心肌,导致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如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患者在感染后可出现心悸、胸闷等心律失常的表现。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失眠等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引发心律失常。这种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早搏等心律失常,但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