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心电图有P波规律出现、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且PR间期固定不变等特点,病因包括病理性因素和药物因素,临床表现因情况而异,可通过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预后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儿童患者预后有其特殊性。
一、定义
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属于心脏传导系统出现异常的情况。心脏的传导系统负责将心脏起搏点发出的电信号传递到心脏各个部位,促使心肌收缩。在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传导比例固定,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下传至心室,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且PR间期固定不变。
二、心电图特点
1.P波与QRS波群关系:P波按规律出现,部分P波后无对应的QRS波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比如常见的2:1、3:1等传导比例。
2.PR间期:PR间期恒定不变,即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间隔始终保持一致。
三、病因
1.病理性因素
心肌病变: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使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影响心脏的传导功能,可引发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缺血缺氧,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
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这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老化的传导系统组织可能出现纤维化等改变,影响电信号的传导,从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患儿,可能存在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的情况,出生后就有可能出现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比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干扰心脏的电传导过程。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当房室传导比例相对较好,心室率不太缓慢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如果心室率过慢,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晕厥。尤其是在活动时,由于心脏供血不能满足机体需求,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活动耐力,表现为活动后气促、生长落后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心电图记录可以清晰观察到P波、QRS波群的关系以及PR间期等特征性表现,从而明确诊断。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活动、休息、睡眠等)的心脏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房室传导阻滞,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发疾病,如治疗冠心病、控制心肌炎症等。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可疑药物。
2.对症支持治疗
心室率较慢且有症状者:可使用提高心室率的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因为一些药物可能有不良反应。对于严重的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心室率过慢导致明显症状或发生晕厥等情况时,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和心输出量。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传导系统功能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对于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更要谨慎评估。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在合适的时机考虑手术等治疗方式;对于药物引起的,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谨慎调整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确保心脏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七、预后情况
1.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是由可逆性病因引起,如药物导致的,在去除病因后,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改善,预后较好。但如果是由严重心肌病变或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不可逆因素引起,病情可能会逐渐进展,预后相对较差。
2.儿童患者的特殊预后:儿童的心脏具有一定的代偿和恢复能力,但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长期预后。需要密切随访,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儿童的心脏健康和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