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活动等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胸骨后压榨或闷痛)、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急性完全闭塞致持久缺血坏死、胸痛剧烈持续不缓解伴大汗等)、心肌病(扩张型多进行性心衰相关胸痛、肥厚型因流出道梗阻致胸痛);呼吸系统的胸膜炎(炎症刺激致胸痛、咳嗽或深呼吸加重)、气胸(突发一侧胸痛伴呼吸困难、量较大时症状更明显)、肺炎(累及胸膜致胸痛伴咳嗽发热等);胸壁疾病的肋软骨炎(胸壁软骨非特异性炎症、局部压痛、活动胸壁时疼痛可能加重)、肋间神经痛(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域刺痛或灼痛、阵发性、咳嗽等可诱发或加重);胃肠道疾病的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刺激食管致胸痛伴烧心反酸等、进食后尤其是平卧时加重);治疗上心血管病相关胸痛冠心病发作休息用硝酸酯类药,心梗需立即就医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心肌病分类型治疗;呼吸系统相关胸痛胸膜炎明确病因抗感染,气胸少量观察大量行胸腔闭式引流,肺炎据病原体用对应抗感染药;胸壁疾病相关胸痛肋软骨炎局部热敷或用非甾体抗炎药,肋间神经痛用营养神经药物;胃肠道疾病相关胸痛胃食管反流病调整生活方式用质子泵抑制剂;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胸痛需高度警惕心血管事件及时做心电图等检查,孕妇胸痛需谨慎用药先明病因,儿童胸痛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需及时排查器质性疾病。
一、胸痛的常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出现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引发胸痛,多在活动、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疼痛常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或闷痛。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致心肌持久缺血坏死,胸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可伴大汗、恶心、呕吐等,疼痛部位与冠心病相似但程度更重。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导致胸痛,扩张型心肌病多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相关胸痛,肥厚型心肌病可因流出道梗阻出现胸痛。
2.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胸膜发生炎症,炎症刺激引起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疼痛部位多与病变胸膜位置相关。
气胸:气体进入胸膜腔,突发一侧胸痛,可伴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大时胸痛和呼吸困难症状更明显。
肺炎:肺部发生炎症,若累及胸膜,可出现胸痛症状,常伴咳嗽、发热等表现。
3.胸壁疾病:
肋软骨炎:胸壁软骨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局部有压痛,疼痛可为隐痛或刺痛,活动胸壁时疼痛可能加重。
肋间神经痛: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刺痛或灼痛,疼痛可为阵发性,咳嗽、深呼吸等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4.胃肠道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引起胸痛,可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进食后尤其是平卧时症状可能加重。
二、胸痛的治疗
1.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胸痛:
冠心病发作时应休息,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缓解症状,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可能采取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等)。
心肌病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涉及心力衰竭时进行抗心衰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可根据病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流出道梗阻。
2.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胸痛:
胸膜炎需明确病因,若为感染性胸膜炎则进行抗感染治疗;气胸少量时可观察,大量气胸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气体。
肺炎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等。
3.胸壁疾病相关胸痛:
肋软骨炎可通过局部热敷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肋间神经痛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2等)改善神经功能。
4.胃肠道疾病相关胸痛:
胃食管反流病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以减轻胸痛症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胸痛需高度警惕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孕妇:孕妇出现胸痛时需谨慎用药,应先明确病因,如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等相对稳定的情况,可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避免盲目用药。
儿童:儿童胸痛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若出现胸痛需及时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尽快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