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缺血发作,有特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症状特点及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存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通过症状评估、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发作时用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要改变生活方式、控基础病等预防,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变异型心绞痛是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发作。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使得心肌供血减少,从而引发心绞痛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减少,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增加时,就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二、临床表现
症状特点:通常在休息时发作,尤其是在夜间或凌晨等时间段较为常见。疼痛程度一般较为剧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患者可表现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闷痛或绞痛等不适感觉,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
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这是变异型心绞痛的一个重要心电图特征,与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不同。
三、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在性别方面,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但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变异型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高脂饮食可导致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缺乏运动则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紊乱等,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几率。
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变异型心绞痛。高血压会增加血管的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神经病变,影响血管的调节功能;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
四、诊断方法
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的时间、诱因、疼痛特点等,这是初步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重要依据。
心电图检查:发作时的心电图ST段抬高是重要的诊断线索,但部分患者可能在发作间期心电图正常,此时可考虑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是否存在痉挛以及狭窄等情况。在诱发试验(如麦角新碱激发试验)下,可更清晰地观察到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发作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常用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地尔硫等,这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痉挛。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需要控制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需要控制血糖等,进行综合治疗。
预防: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同时,要避免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因素,如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寒冷刺激等。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心血管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时,要更加注重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代谢特点,避免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发病机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考虑常规的治疗措施外,还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因素等。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所以在预防和治疗中要注重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
儿童与青少年:变异型心绞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罕见,但如果有相关症状,也需要引起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发生变异型心绞痛多与先天性血管因素、自身免疫等特殊情况有关。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进行观察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