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反映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及相应波形变化来检测心肌缺血,常见表现有ST段改变(ST段压低、ST段抬高)和T波改变(T波低平或倒置),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局限性,还可通过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相关检查补充来综合判断心肌缺血,以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一、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原理
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反映心脏状况的检查方法。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会发生改变,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出相应的波形变化。心肌缺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使得心电图上出现ST段改变、T波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二、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常见表现及意义
ST段改变:
ST段压低:心肌缺血时,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可导致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心肌缺血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之一。例如,在劳力性心绞痛发作时,患者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可出现ST段压低的情况,提示心肌缺血。不同年龄人群对ST段压低的意义判断可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ST段压低≥0.1mV具有临床意义,但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因自身生理特点有所差异,需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可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这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ST段抬高的风险增加。对于有冠心病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ST段抬高需高度警惕急性心肌缺血事件。
T波改变:
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缺血可引起T波低平或倒置,如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出现T波的这种改变。T波改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更容易出现T波改变相关的心肌缺血表现;而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也可能出现T波的非特异性改变,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三、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局限性
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
假阳性:某些非心脏因素可导致心电图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改变,如神经官能症患者可能出现ST段和T波的改变,但实际上并无心肌缺血。另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也可能出现T波低平、ST段压低等类似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原因有所不同,儿童电解质紊乱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腹泻等原因导致低钾血症出现假阳性心电图改变;老年人可能因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非心脏因素导致的假阳性心电图改变。
假阴性:在心肌缺血发作的间期,心电图可能表现正常,出现假阴性结果。例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可能正常,但在劳累等心肌耗氧增加时才会出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一些心肌缺血程度较轻的患者,或者心肌缺血部位不典型的患者,也可能出现心电图假阴性的情况。对于病史中有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但心电图正常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四、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相关检查补充
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于怀疑有心肌缺血,但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具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佩戴动态心电图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佩戴时需要注意电极的固定,避免电极脱落影响检查结果;老年人需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皮肤过敏等情况。
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让患者进行运动,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从而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常用的运动负荷试验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等。运动负荷试验对于诊断冠心病、评估心肌缺血的程度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肺部疾病等的患者不适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例如,老年人如果合并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负荷试验可能会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谨慎评估。
总之,心电图是检测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