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患者摸不到心跳可能由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无脉性电活动等引起,需立即呼叫急救并进行心肺复苏,后续入院检查针对性治疗,还应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规范治疗心绞痛来预防。
一、可能的原因及机制
(一)心室颤动
1.机制:心绞痛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时,心脏无法有效收缩,不能将血液泵出,导致摸不到心跳。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电生理机制是心脏内产生多个异位起搏点,导致心室肌不协调地快速颤动。
2.相关因素:心绞痛患者本身心肌缺血,若缺血进一步加重,容易引发心肌电活动不稳定,从而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相对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导致摸不到心跳的情况;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室颤动发生可能;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心绞痛患者,心肌存在瘢痕组织,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二)心脏停搏
1.机制:心脏停搏时心脏完全停止跳动,无法产生有效的心跳。心绞痛导致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可直接引起心脏停搏。例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急性缺血坏死,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
2.相关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降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心绞痛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心肌缺血更容易进展为心脏停搏;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可能诱发心脏停搏。
(三)无脉性电活动
1.机制:无脉性电活动是指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不能产生有效的机械收缩,从而摸不到心跳。心绞痛引起的严重心肌缺血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心脏的电活动存在,但心肌收缩功能丧失。
2.相关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退行性变化,在心绞痛发作时更易出现无脉性电活动;有严重基础疾病且控制不理想的心绞痛患者,心肌受损严重,发生无脉性电活动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
二、紧急处理措施
(一)立即呼叫急救
一旦发现心绞痛患者摸不到心跳,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救援。
(二)进行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胸骨中下段,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胸外按压的力度和深度要适当调整,儿童患者采用单手掌根按压,婴儿则用两拇指按压。
2.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进行人工呼吸,若为单人施救,可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若为双人施救,比例为15:2。对于儿童和婴儿,人工呼吸的气量要适中,避免过度通气。
三、后续诊疗及预防
(一)进一步诊疗
1.入院检查:患者被送往医院后,需进行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心脏的具体情况,确定病因是心室颤动、心脏停搏还是无脉性电活动等,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针对性治疗:如果是心室颤动,可能需要进行电除颤治疗;对于心脏停搏和无脉性电活动,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复苏治疗,并根据病情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
(二)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心绞痛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水平,遵医嘱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等合理范围。
2.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心肌缺血,应彻底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在心绞痛发作时运动。
3.规范治疗心绞痛:心绞痛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用药物,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心绞痛发作加重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