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多见于儿童,经呼吸道飞沫等传播,对症治疗,可预防;单纯疱疹分Ⅰ型和Ⅱ型,Ⅰ型常致口唇等部位感染,Ⅱ型多在生殖器,局部或全身用抗病毒药;带状疱疹由潜伏病毒再激活所致,多见于成人,有全身症状、神经痛等,尽早用抗病毒药等治疗,不同疱疹有不同传播途径和防治要点。
临床表现方面
水痘:
多见于儿童,发病前1-2周有与水痘患者接触史。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面部或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初始清亮,之后可变混浊,疱疹壁薄易破,常伴有瘙痒,1-2天内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脱痂后一般不留瘢痕。患者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不同年龄的水痘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典型,成人感染水痘时症状往往较儿童严重,如发热更高、皮疹更多等。
疱疹:
单纯疱疹:
Ⅰ型单纯疱疹:口唇疱疹较为常见,开始时局部皮肤有灼热、瘙痒感,随即出现红斑,红斑上迅速出现簇集性小水疱,水疱可破溃、糜烂、结痂,病程1-2周,可自行愈合,但易复发。发生在口腔黏膜的单纯疱疹,可引起口腔疼痛、进食困难等。
Ⅱ型单纯疱疹:主要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群集性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疼痛、瘙痒、灼热感等,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性生活活跃的人群易感染,且复发率较高。
带状疱疹:
多见于成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者。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随后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传播途径方面
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疱疹:
单纯疱疹:Ⅰ型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Ⅱ型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在分娩时由母亲传染给新生儿。
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劳累、感染、恶性肿瘤等,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此时带状疱疹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但如果接触了没有患过水痘的儿童,儿童可能会被传染而发生水痘。
治疗与预防方面
水痘: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瘙痒明显时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对未患过水痘的儿童接触者,可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
儿童是水痘的高发人群,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防护,在水痘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场所。对于有免疫缺陷的儿童,更要加强防护。
疱疹:
单纯疱疹:
Ⅰ型单纯疱疹一般局部治疗为主,可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等抗病毒药物;对于症状严重或频繁复发者,可口服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Ⅱ型单纯疱疹的治疗,局部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外用抗病毒药膏,如阿昔洛韦软膏等;全身治疗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同时要注意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感染风险。
带状疱疹: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尽早使用,一般在皮疹出现48-72小时内开始使用效果较好。止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对于严重神经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等;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神经修复。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较高,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以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