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有临床诊断标准和病原学诊断标准,临床诊断需依据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病原学有确诊指标和参考依据,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及特殊病史人群诊断有各自特点,儿童病毒感染前驱症状明显,成人前驱症状可能不典型,特殊病史人群需结合自身情况鉴别。
一、临床诊断标准
(一)主要标准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患儿出现明显的心脏功能减退表现,如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水肿进行性加重等心功能不全症状;或血压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心源性休克表现;以及抽搐、昏迷等心脑综合征表现。
2.心脏扩大: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发现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Z值>2,婴儿LVIDd>27mm,幼儿LVIDd>32mm,儿童LVIDd>37mm等。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检测呈阳性,提示心肌损伤。
(二)次要标准
1.病史与体征: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流感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存在心脏相关症状,如胸闷、心悸、乏力等,查体可有心律失常,第一心音低钝、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2.血清学检查:病程中血清肌钙蛋白I或T、CK-MB增高;病程早期血清中特异性病毒抗体IgM阳性(如柯萨奇B组病毒等);恢复期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
3.心电图改变:ST-T改变,非特异性ST-T改变(如ST段偏移、T波低平或倒置等);窦性心动过速、窦房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偶发早搏。
4.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或室壁运动异常,或心包积液。
5.心肌核素显像异常:心肌核素显像提示心肌局部灌注缺损等异常。
临床诊断时,具备主要标准2项,或主要标准1项及次要标准2项者,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仅具有次要标准或仅有疑似心肌炎症状而无其他检查异常者,需随诊观察,注意有无隐匿性心肌损害或亚临床型心肌炎。
二、病原学诊断标准
(一)确诊指标
1.病毒学证据: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
分离到病毒。
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二)参考依据
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1.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不同人群心肌炎诊断特点
(一)儿童人群
儿童心肌炎中病毒感染前驱症状相对较明显,如小儿感染肠道病毒或呼吸道病毒后易出现发热、皮疹等表现,随后出现心脏相关症状。在诊断时需密切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婴儿期心脏扩大等表现可能更需通过超声心动图仔细评估,且儿童的心电图改变可能受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对于低龄儿童,要注意观察其喂养情况、精神状态等,因为低龄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心脏相关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地从体征、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诊断心肌炎。
(二)成人人群
成人心肌炎患者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部分成人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心悸,易被忽视。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有无感染史等。成人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等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同时要注意与冠心病、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疾病鉴别诊断,因为成人的心脏基础疾病相对较多,需通过全面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明确心肌炎的诊断。
(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心肌炎时需注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肌损害相鉴别。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心肌损害,需排除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累及心脏,此时在诊断心肌炎时要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指标及心脏的特异性表现综合判断。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人群,行心脏手术后发生心肌炎,要区分是手术创伤相关还是病毒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炎,需详细评估术后的感染情况、心脏功能变化等多方面因素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