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可引起ST段、T波、Q-T间期、U波等改变,ST段可出现压低或抬高,T波有低平、倒置或高尖表现,Q-T间期有延长或缩短情况,U波可增高或倒置,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在这些改变上有相应特点。
一、ST段改变
1.ST段压低
正常情况下,ST段多为等电位线。当发生心肌缺血时,常见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影响心肌复极过程,从而引起ST段的压低改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更易出现ST段压低提示的心肌缺血情况;男性和女性在冠心病的发病特点上虽有差异,但ST段压低作为心肌缺血的表现并无性别特异性差异;有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ST段压低提示的心肌缺血。
2.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例如,前壁心肌梗死时,胸导联(V1-V5)可出现ST段抬高。ST段抬高提示心肌缺血程度较重,多是由于冠状动脉某一支完全闭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急性缺血坏死,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离子分布异常,引起ST段的抬高改变。在年龄方面,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发生冠状动脉闭塞导致ST段抬高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也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ST段抬高的可能性。
二、T波改变
1.T波低平或倒置
心肌缺血时,T波可表现为低平或倒置。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影响了心肌的复极过程,导致T波向量发生改变。在慢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常可见T波低平或倒置。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较少出现心肌缺血相关的T波改变,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肌缺血时T波改变可能相对不典型,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与男性一样可能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提示的心肌缺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原因,更容易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的心肌缺血表现。
2.T波高尖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时可出现T波高尖。例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超早期,可出现胸前导联T波高尖。这是由于心肌急性缺血损伤早期,细胞膜离子泵功能障碍,钾离子外流减少,导致T波高尖。在年龄上,中青年人群如果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也可能出现T波高尖的心肌缺血表现;生活方式不健康且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发生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出现T波高尖的风险较高。
三、Q-T间期改变
1.Q-T间期延长
心肌缺血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影响心室复极时间,导致Q-T间期延长。对于有心肌缺血的患者,尤其是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病等的患者,Q-T间期延长可能更为明显。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Q-T间期延长;女性如果合并内分泌紊乱等情况,在心肌缺血时也可能出现Q-T间期延长;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同时伴有心肌缺血的患者,Q-T间期延长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因为电解质紊乱本身也会影响心肌电活动。
2.Q-T间期缩短
某些情况下心肌缺血也可能导致Q-T间期缩短,但相对较少见。一般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复极过程的异常改变,使得心室复极时间缩短。在年轻人群中,如果存在先天性离子通道疾病基础上合并心肌缺血,可能会出现Q-T间期缩短的情况;生活方式健康但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心肌缺血时也需关注Q-T间期的变化。
四、U波改变
1.U波增高
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U波增高。U波的形成与心室复极的3相钾离子外流有关,心肌缺血影响钾离子的转运,可能导致U波增高。在患有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中,尤其是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U波增高较为常见。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更容易出现U波增高;女性冠心病患者如果同时有内分泌代谢异常,也可能出现U波增高的心肌缺血表现;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心肌缺血风险增加,也可能出现U波增高。
2.U波倒置
心肌缺血较少出现U波倒置,但也有报道。U波倒置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室复极的电生理异常进一步加重引起的。在一些复杂的心肌缺血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U波倒置的情况;对于儿童,如果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导致心肌缺血,也可能观察到U波倒置的改变;有家族性心脏疾病史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出现U波倒置的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