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可从分子分型和组织学分类两方面来认识。分子分型包括Luminal型(分A、B型,A预后好、内分泌治疗佳,B可能需综合治疗,各年龄段可发病,长期雌激素暴露等可能相关,家族史增风险)、HER2过表达型(侵袭性强、近年预后改善,年轻女性、尤其绝经前多见,家族遗传倾向增险,用抗HER2靶向药等综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均阴性,侵袭性强、复发转移风险高、预后差,年轻女性多见,家族史等遗传因素增险,缺有效靶向药、靠化疗)。组织学分类有非浸润性癌(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导管内、预后好;小叶原位癌,起源小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预后好但有恶变潜在,发病年龄有别,遗传因素增险)和浸润性癌(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恶性程度因分化而异,各年龄段可发病,生活方式等可影响,家族史增险;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单行串珠状等浸润、易转移、预后稍差,发病年龄有范围,遗传因素增险;特殊类型浸润癌包括黏液腺癌、髓样癌等,各年龄段可发病,遗传因素可能相关)。
一、分子分型
1.Luminal型:
特点:这类乳腺癌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且增殖标志Ki-67低表达。根据是否伴有HER2过表达相关基因特征的差异,又可分为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LuminalA型通常预后较好,内分泌治疗效果佳;LuminalB型中HER2基因无扩增但有较高的增殖指数等情况,其治疗除内分泌治疗外,可能还需要考虑化疗等综合治疗。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长期的雌激素暴露等因素可能与该型发生相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Luminal型乳腺癌风险可能增加。
2.HER2过表达型:
特点:肿瘤细胞过表达HER2蛋白或基因扩增,这类乳腺癌往往侵袭性较强,疾病进展相对较快,但近年来随着抗HER2靶向药物的应用,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于年龄较轻的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女性,该型乳腺癌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目前尚无明确直接关联的生活方式因素,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增高。治疗上可采用抗HER2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3.三阴性乳腺癌(TNBC):
特点:肿瘤细胞ER、PR和HER2均阴性。这类乳腺癌具有侵袭性强、复发转移风险高、预后相对较差等特点。在年龄分布上,年轻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目前没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因素被明确证实与三阴性乳腺癌直接相关,但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治疗上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依靠化疗等手段,未来也在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二、组织学分类
1.非浸润性癌:
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呈实性、筛状、乳头状等生长方式。一般预后较好,通过手术等治疗多可取得较好效果。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不直接,主要与乳腺导管内细胞的异常增殖等因素相关,有乳腺癌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升高。
小叶原位癌:起源于乳腺小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癌细胞局限于腺泡或终末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通常预后良好,但有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潜在风险。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左右,生活方式因素影响较小,遗传因素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浸润性癌
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生长,呈巢状、条索状等排列。其恶性程度可因分化程度不同而有差异,高分化的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对较好,低分化的则预后较差。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健康的饮食等可能对乳腺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人群患病几率增高。
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其生物学行为相对隐匿,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相对浸润性导管癌稍差。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左右,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不突出,遗传因素如家族中存在相关乳腺癌遗传突变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特殊类型浸润癌:包括黏液腺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乳头状癌等。黏液腺癌预后较好,肿瘤细胞中含有大量黏液;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相对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等;小管癌分化较好,预后相对良好;乳头状癌相对少见,但预后一般较好。这些特殊类型乳腺癌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相对不明显,遗传因素可能是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