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辅助检查有心电图、血液和心脏超声等,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多数预后好少数差;心梗是冠状动脉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病因主要是粥样硬化,症状典型或不典型,辅助检查有心电图、血液和心脏超声等,急性期需开通血管等治疗,康复后训练,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定义与病因
心肌炎
定义: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物等)引起。
病因: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导致心肌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患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
心梗
定义: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病因: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其他病因还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有冠心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心肌炎
症状:轻重程度差异很大,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一般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之后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有时仅表现为精神差、乏力、食欲缺乏等。
体征:可有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等,合并心力衰竭时可出现肺部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大等体征。
心梗
症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濒死感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胸闷、晕厥等。
体征:早期血压可增高,随后可降低;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可出现心包摩擦音(多见于透壁性心梗);并发心力衰竭时可有相应的体征,如肺部湿啰音等。
三、辅助检查
心肌炎
心电图:常见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血液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可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可升高;病毒学检查可发现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等。
心脏超声: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腔扩大等,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心梗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动态演变过程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如发病3-6小时后CK-MB开始升高,10-12小时达高峰;肌钙蛋白在发病3-4小时后升高,11-24小时达高峰,且持续时间长。
心脏超声:可显示梗死区域心肌运动异常、室壁瘤形成等,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以及心功能情况。
四、治疗原则
心肌炎
一般治疗:患者需休息,避免劳累,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一般休息时间根据病情轻重而定,轻者数周,重者数月。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有心力衰竭者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心律失常者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心梗
急性期治疗:强调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等;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肌损伤,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改善预后。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康复等,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心功能。
五、预后差异
心肌炎
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相对成人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儿童可能遗留心律失常等问题。
心梗
预后与梗死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有关。早期及时开通血管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若就诊晚、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