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呼吸急促多数可治好,预后与胎龄体重、呼吸急促原因等有关,胎龄小、体重低或由肺发育不成熟、感染等因素致呼吸急促预后有差异,治疗包括氧疗、应用呼吸支持设备、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等,护理需保暖、呼吸监测、营养支持,出院后要长期随访,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进行相应治疗护理与随访以改善预后。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1.胎龄与体重
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发生呼吸相关问题的风险通常越高。一般来说,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早产儿,出现呼吸急促等呼吸窘迫相关情况的概率相对较大。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如今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未成熟儿的救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例如,随着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以及呼吸支持技术的进步,很多极早早产儿的呼吸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干预。
对于足月儿来说,单纯因呼吸调节等轻度问题导致的呼吸急促,预后通常较好。
2.呼吸急促的原因
肺发育不成熟相关:早产儿尤其是未成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从而引起呼吸急促的常见原因。如果能及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并给予恰当的呼吸支持,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机械通气等,多数患儿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研究表明,早期规范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RDS,可显著降低早产儿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感染因素: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肺部感染可引起呼吸急促。如果感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呼吸急促的情况也有望改善。但如果感染未能得到良好控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肺部炎症,影响预后。
其他因素:如气胸、先天性膈疝等先天性疾病也可导致早产儿呼吸急促。对于气胸,小量气胸可能自行吸收,大量气胸则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等治疗;先天性膈疝则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等综合治疗,其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及时性等相关。
二、治疗措施及预后情况
1.呼吸支持治疗
氧疗:根据早产儿血氧情况给予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通过维持合适的血氧饱和度(一般维持在85%-95%),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对于轻度呼吸急促的早产儿,单纯氧疗可能就可以缓解症状。
呼吸支持设备应用:
CPAP:适用于轻度呼吸窘迫的早产儿。通过给气道持续正压,维持肺泡的开放,改善通气和氧合。很多患儿在应用CPAP后,呼吸急促的症状能够得到改善,并且随着肺的进一步发育,病情可能逐渐好转。
机械通气:对于病情较重,如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的早产儿,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需要严格掌握参数,根据患儿的情况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峰压等。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血氧、血气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着早产儿呼吸管理技术的提高,很多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能够度过呼吸衰竭的危险期,并且逐渐撤机,预后较好。
2.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对于考虑或已经诊断为RDS的早产儿,及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是关键的治疗措施之一。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可以降低RDS早产儿的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一般在出生后尽早给药(通常生后12小时内),多数患儿在应用后呼吸急促等症状会有所缓解,肺部情况逐渐改善。
三、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护理与预后注意事项
1.护理方面
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需要维持中性温度,一般在24-34℃之间。可通过辐射保暖台、暖箱等设备保持体温稳定。良好的体温维持有助于减少机体氧耗,对呼吸状况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呼吸监测:密切监测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节律、肤色等情况。如果发现呼吸急促加重、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口唇发绀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营养支持:早产儿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促进身体发育和肺的成熟。尽早开始喂养,对于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给予母乳喂养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需要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早产儿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包括呼吸功能的恢复。
2.预后随访:早产儿出院后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监测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情况等。例如,需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神经行为评估、肺部听诊或影像学检查等。如果发现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疾病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总之,早产儿呼吸急促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多数可以治好,但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进行长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