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末期会出现多种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因心脏功能减退致肺循环淤血,有长期心脏病史及不良生活方式者易加重)、水肿(体循环淤血致组织液回流受阻,有肾病等病史及高盐饮食者加重)、乏力(心脏泵血不足致全身灌注及能量供应不足,有贫血等病史及久坐不动者更重)、咳嗽咳痰(肺淤血刺激呼吸道,长期吸烟及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者加重)、心悸(心脏功能失调致心律失常,有心律失常病史及过度紧张劳累、大量饮酒者易诱发)、意识障碍(脑供血严重不足,老年及有脑血管疾病病史者易出现,不良生活方式加重风险)。
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有长期心脏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随着病情进展到末期,更容易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促使心衰进展到末期,进而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
水肿
表现及原理:身体低垂部位会出现明显水肿,如双下肢、腰骶部等,严重时可波及全身。这是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回流受阻。水肿可能呈凹陷性,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留下凹陷且不易恢复。对于儿童心衰末期患者,水肿可能首先出现在眼睑等部位,因为儿童组织间隙相对疏松。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等因素,水肿可能消退较慢。有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心衰末期时水肿情况可能更复杂,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等因素相互影响。
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既往有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心衰末期时,水肿相关机制会更加复杂。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程度,而合理的低盐饮食有助于减轻水肿,但在心衰末期往往难以完全控制。
乏力
表现及原理:患者会感觉极度乏力,活动耐力显著下降。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能量供应不足。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心衰末期时都会出现明显乏力,例如无法进行日常简单活动,如穿衣、洗漱等。对于有贫血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衰末期时乏力症状可能会更严重,因为心脏需要泵更多血液来弥补贫血导致的携氧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使乏力加剧。
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既往有贫血、营养不良等病史的患者,在心衰末期时,乏力表现会更突出。长期sedentary(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乏力感,而适当的康复运动在病情允许下有助于改善乏力,但心衰末期患者往往运动耐量极低。
咳嗽、咳痰
表现及原理:可出现频繁咳嗽,多为白色泡沫痰,有时可能为粉红色泡沫痰。这是由于肺淤血,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当肺淤血加重,肺泡毛细血管破裂时,会出现粉红色泡沫痰。儿童心衰末期咳嗽可能不典型,但也会有咳痰增多等表现,可能与儿童呼吸道较敏感有关。老年患者咳嗽咳痰时,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等情况,使咳嗽咳痰加重。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的患者,心衰末期时咳嗽咳痰症状会更复杂,与基础呼吸道疾病相互影响。
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长期吸烟的患者,在心衰末期时,咳嗽咳痰往往更严重,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加重呼吸道刺激。既往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心衰末期时,由于心功能差导致肺淤血,会使呼吸道症状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心悸
表现及原理:患者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感觉心脏跳动异常。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失调,心律失常等情况出现。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等,可能与心率变化导致的不适有关;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头晕等症状,因为心悸时心脏泵血功能不稳定,影响脑部供血。有心律失常基础病史的患者,心衰末期时心悸更容易发作且程度更严重。
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心衰末期时心悸是常见表现,且生活方式中过度紧张、劳累等会诱发或加重心悸。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心脏节律,促使心衰末期心悸的发生。
意识障碍
表现及原理:严重心衰末期时,由于脑供血严重不足,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这是因为心脏泵血无法满足脑部的血液供应,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老年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基础情况,在心衰末期时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因为其脑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更差。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心衰末期时意识障碍发生的风险更高,因为心脏供血不足和脑部血管病变相互影响。
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心衰末期时,意识障碍的发生与心脑供血不足的双重因素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等会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脑部的负担,增加意识障碍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