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由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毒物等因素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血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病情变化快、成年人需兼顾基础病、老年人病情复杂且易有并发症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后,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也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例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可以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会对心肌组织进行攻击,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炎症反应。细菌感染时,如链球菌感染可能引发风湿性心肌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引发免疫反应累及心肌。
自身免疫性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心肌,引发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心肌组织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的物质,从而产生抗体攻击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
其他因素:药物如一些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可能引起心肌损伤,导致药物性心肌炎;毒物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等也可损伤心肌引发心肌炎。
二、临床表现
症状: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一般来说,患者在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等症状。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先有感冒样症状,之后出现心脏相关不适。
体征:可发现心率加快,与体温升高不匹配(体温每升高1℃,心率应增加10-20次/分左右,但病毒性心肌炎时心率加快程度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心率过缓,心尖部可闻及第三心音或杂音,严重者可出现肺部啰音、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力衰竭体征。
三、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常见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房室传导阻滞在心肌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PR间期延长、QRS波群脱落等。
血液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如肌钙蛋白I或T升高,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反映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此外,血常规检查可能发现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心腔大小等,有助于评估心肌的收缩功能和是否存在心包积液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心肌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休息,避免劳累,这有助于心肌的修复。一般来说,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直至症状消失、血液学指标等恢复正常。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要限制液体入量,采取半卧位等体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药物。如果是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心脏负荷,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改善心肌重构;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出现室性早搏可使用美西律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带来感染等不良反应风险。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心肌炎时,可能病情变化较快。由于儿童的心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心肌炎,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相鉴别。治疗上更要谨慎用药,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休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保证儿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心率、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成年人:成年人患心肌炎后,要根据自身的基础健康状况进行治疗。如果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心肌炎的同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要注意避免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的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患心肌炎时,往往病情较为复杂,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治疗时要更加注重综合评估,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要谨慎调整。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容易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