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手术存在多种后遗症,包括吻合口相关的吻合口漏(发生率约3%-10%左右,可致患儿发热、腹痛、腹胀等,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和吻合口狭窄(因吻合技术等致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排便困难,影响患儿营养摄入);肠道功能相关的排便功能紊乱(因肠道结构和神经支配改变致蠕动节律异常,儿童影响生活质量,成年影响工作生活)和小肠结肠炎(婴儿期易患,因肠道动力等异常,表现为发热、腹泻等,需及时治疗);其他相关的术后感染(包括腹腔、切口感染,与手术区域污染等有关,影响儿童恢复,需加强护理预防)和生长发育影响(肠道功能紊乱等致儿童体重增长慢、身高低于同龄人,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一、吻合口相关问题
1.吻合口漏
发生情况:巨结肠手术中吻合口的愈合情况是关键。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肠道组织相对娇嫩,手术操作中肠道血运的维持、吻合技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吻合口愈合。例如,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根治性手术时,若肠道准备不充分,细菌污染可能增加吻合口漏的风险。从临床研究来看,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如在部分研究中约为3%-10%左右。
表现及影响:患儿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腹腔感染,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达不适,主要通过体征如腹胀进行性加重、腹部压痛等表现出来。
2.吻合口狭窄
形成原因:手术过程中吻合技术不当、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后瘢痕形成等都可能导致吻合口狭窄。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肠道的修复过程如果出现异常,比如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就容易引起吻合口狭窄。对于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的患儿,随着生长发育,肠道功能的恢复和组织的生长可能会影响吻合口的直径。
表现及影响:患儿可能出现排便困难,表现为大便变细、排便费力等。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会影响其营养摄入,因为排便不畅会导致食物在肠道内消化吸收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通过肛门指诊或肠镜检查可发现吻合口狭窄的情况。
二、肠道功能相关问题
1.排便功能紊乱
发生机制:巨结肠手术改变了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神经支配,术后肠道的蠕动节律可能发生改变。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原本存在肠神经节细胞缺失的情况,手术切除了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后,剩余肠道的神经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排便功能紊乱。例如,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是因为肠道的排空和储存功能受到影响。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排便功能紊乱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可能导致患儿心理上的焦虑,因为排便问题可能会在学校等公共场合给患儿带来困扰。而对于成年患者,也会影响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安排,需要长期调整排便习惯。通过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可以评估肠道的排便功能情况。
2.小肠结肠炎
易患人群及诱因:巨结肠术后患儿相对容易发生小肠结肠炎,尤其是在婴儿期。诱因包括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例如,术后肠道的蠕动不协调可能导致肠内容物淤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进而引发小肠结肠炎。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的患儿中,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如10%-20%左右。
表现及处理: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腹胀等,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包括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婴幼儿来说,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性状等,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处理。
三、其他相关问题
1.术后感染
感染部位及原因:巨结肠手术属于腹腔内手术,术后可能发生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腹腔感染的原因可能是手术区域的污染、吻合口漏等情况。切口感染则与手术切口的护理、患儿自身的营养状况等有关。对于营养状况较差的患儿,术后切口愈合能力可能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预防:对于儿童患者,术后感染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进程,延长住院时间。预防方面,要加强手术切口的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如肠道准备不充分等情况,需要加强抗感染的预防性措施,同时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2.生长发育影响
对儿童患者的影响:巨结肠术后如果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等情况,会影响儿童患者的生长发育。因为肠道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排便异常和营养吸收障碍会导致患儿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同龄人等。例如,有研究表明,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未良好恢复肠道功能的患儿,其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可能明显低于正常儿童。需要在术后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头围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