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细胞炎症性病变疾病,核心特征为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和电生理活动异常,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率略高。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最常见,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较少见但病情更严重)和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物理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和心肌活检。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特殊人群管理需考虑儿童、老年和妊娠期女性特点。预后因素包括LVEF、QRS波和室性心律失常,规范治疗者5年生存率较高,需制定随访计划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一、心肌炎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心肌炎是心肌细胞发生炎症性病变的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其核心特征为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和电生理活动异常。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6个月)、亚急性(6~12个月)和慢性(>12个月)三类,其中急性心肌炎占比约70%,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比例约1.3:1),可能与免疫应答差异有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性因素:病毒是最常见病因,占病例的60%~80%,其中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体。病毒通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损害,研究显示病毒RNA在心肌组织中的检出率可达45%~60%。细菌(如链球菌、立克次体)、真菌及寄生虫感染较少见,但病情往往更严重。
2.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占15%~20%,药物毒性(如抗肿瘤药、抗癫痫药)占5%~10%,物理因素(如放射治疗、电击伤)占2%~5%。近年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后心肌炎发病率较前升高,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过度激活相关。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前驱感染史(如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后1~3周出现心悸、胸闷、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及晕厥。儿童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拒食、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需特别注意。
2.体征:心率增快(与体温不成比例)、心音低钝、第三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约30%患者存在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右心衰竭表现。
3.辅助检查:
3.1.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发生率约65%)、T波倒置(50%)、各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最常见,占40%)。
3.2.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室壁运动减弱,部分可见心包积液。
3.3.心脏磁共振(CMR):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心肌水肿,延迟钆增强显示心肌纤维化,敏感性达90%。
3.4.心肌活检:金标准,可明确炎症类型及病原体,但因有创性仅用于疑难病例。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
1.一般治疗:严格卧床休息至症状消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恢复正常,通常需4~6周。限制钠盐摄入(<3g/d),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2.1.抗病毒治疗:针对特定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可使用更昔洛韦,但普通病毒性心肌炎无需常规抗病毒。
2.2.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暴发性心肌炎或自身免疫相关病例,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3.对症支持:利尿剂(如呋塞米)用于控制体液潴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改善心室重构。
3.器械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需植入临时起搏器,暴发性心肌炎可考虑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五、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生长指标,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发育的药物(如某些免疫抑制剂)。新生儿心肌炎常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需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2.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治疗需兼顾原发病控制。β受体阻滞剂使用需从低剂量开始,逐步调整。
3.妊娠期女性:孕早期心肌炎可能增加胎儿畸形风险,孕晚期需预防早产。治疗首选地高辛、利尿剂等相对安全药物,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六、预后与随访
1.预后因素:LVEF<35%、QRS波增宽(>120ms)、持续室性心律失常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规范治疗者5年生存率可达85%~90%,未治疗者病死率高达50%。
2.随访计划:出院后1、3、6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之后每年1次。出现新发症状需立即就诊。
3.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血压(<130/80mmHg)、血糖(空腹<6.1mmol/L)、血脂(LDL-C<2.6mmol/L),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