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需从生活方式调整、自我监测与预警、发作时急救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防治。饮食要控脂肪、盐摄入;运动选合适方式且注意强度等;戒烟限酒;监测症状、血压、血糖等;发作时立即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老年、女性、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有各自防治注意事项。
一、心绞痛的定义与基本认识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二、自我防治的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
控制脂肪摄入,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脂、肥肉等,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像橄榄油、鱼油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水果等,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宜保持在25~30克左右,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从而对心绞痛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克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绞痛发作的可能性。
运动方面: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散步可从每次15~2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6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3~5次;慢跑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速度以自我感觉稍吃力但能坚持为准,每次运动15~30分钟,每周3~4次;太极拳则可每天练习1~2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80%为宜。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肌供血,但要注意避免在饱餐、寒冷、炎热等情况下运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
戒烟限酒:
吸烟是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应坚决戒烟。饮酒要适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
三、自我监测与预警
症状监测:
密切关注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等。如果原本发作不频繁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如以往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现在延长至10分钟以上,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时间较前延长,都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引起重视。
注意发作时是否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其他症状,这些伴随症状也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身体指标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良好的血压控制可减少心绞痛发作。
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延缓血管病变的进展,降低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四、发作时的自我急救
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
若身边有硝酸甘油,可立即舌下含服一片,一般1~2分钟内可缓解疼痛。如果疼痛不能缓解,可每隔5分钟重复含服一片,最多含服3片。若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仍不缓解,应考虑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五、特殊人群的心绞痛防治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患者要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的异常变化,定期进行体检,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和预防方案,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更加谨慎,运动强度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女性患者:女性心绞痛患者在更年期前后发病率有所增加。女性在防治心绞痛时,除了遵循一般的防治原则外,要注意激素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关注情绪对心血管的影响,女性往往情感细腻,情绪波动较大,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同时,在用药方面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由于同时存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病情较为复杂。在生活方式调整上,饮食控制要更加严格,既要控制总热量以控制血糖,又要保证心肌的营养供应。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在低血糖时运动,运动前后要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在自我监测方面,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血糖和心绞痛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