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占比超90%,病因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进展累及靶器官,靠非同日3次测血压≥140/90mmHg诊断,需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继发性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有基础病相应表现,靠针对性检查诊断,治疗针对病因。
一、定义与病因
原发性高血压
定义: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因:遗传方面,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肥胖等。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都可能发病,中青年和老年人群均可受累,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总体发病率上,但在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上可能有不同表现。
定义: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
病因: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等,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潴留和钾排泄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缩窄,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神经系统病变,如颅内肿瘤等。继发性高血压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不同病因导致的发病年龄有所差异,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在中青年中发病。
二、临床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
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会累及心、脑、肾等靶器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心悸、胸闷(累及心脏)、视力模糊、脑出血等表现(累及脑)、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累及肾)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大的情况,且更容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
继发性高血压
症状:有基础疾病的相应表现,同时伴有血压升高。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了血压升高外,还会出现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多尿、夜尿增多等表现;肾动脉狭窄患者可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处闻及血管杂音,同时有血压急剧升高的表现;主动脉缩窄患者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可出现下肢乏力、冷感、间歇性跛行等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其伴随症状具有特异性,可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三、诊断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
诊断主要依靠血压测量,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包括家族史、生活方式等,还需要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以了解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和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对于老年患者,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压变化,因为老年患者血压波动大,且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
继发性高血压
除了血压测量外,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对于怀疑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肾脏B超等检查;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需要进行激素水平测定,如醛固酮、皮质醇、儿茶酚胺等的测定;怀疑血管病变引起的,如肾动脉狭窄,可进行肾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不同病因的继发性高血压,检查方法的选择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主动脉缩窄,DSA是诊断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减轻体重,BMI控制在18.5-23.9kg/m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药物的选择也有差异,老年患者用药更应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肾脏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如果是肾上腺腺瘤引起的,可进行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解除狭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病因治疗的效果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以不影响胎儿为前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