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需识别其发作表现,发作时应休息并及时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缓解期要从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等方面进行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有各自注意事项,患者要重视疾病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一、心绞痛的识别
心绞痛通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二、发作时的应对措施
休息: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卧床休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例如,正在进行散步的患者应立即停下,找个椅子坐下休息。
药物治疗: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硝酸甘油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一般情况下,1-2分钟即可起效,但如果疼痛不缓解,可每隔5分钟重复含服一次,最多含服3次。不过,使用硝酸甘油时要注意,青光眼患者禁用,因为硝酸甘油可升高眼压。
三、缓解期的治疗与预防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烹饪,多吃苹果、芹菜等。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在心绞痛发作期应避免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控制血压。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例如,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同时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高脂血症:通过饮食和药物控制血脂水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合适范围。对于冠心病患者,LDL-C应低于2.6mmol/L,对于极高危患者,应低于1.8mmol/L。可使用他汀类药物等降低血脂。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一般每日服用75-100mg,但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慎用,且要注意观察有无黑便等胃肠道出血表现。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适用于心率较快的心绞痛患者。但哮喘患者禁用,因为β受体阻滞剂可诱发哮喘发作。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可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绞痛。不同人群使用时要注意其差异,如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等。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容易被忽视。所以老年人出现这些非典型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在治疗方面,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硝酸甘油时要注意观察血压变化,避免低血压过度。
女性:女性心绞痛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易出现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治疗时,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同时,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关注女性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也可能诱发心绞痛,应帮助女性缓解心理压力。
儿童:儿童心绞痛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如果儿童出现胸痛等类似心绞痛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在治疗上,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
总之,心绞痛患者应重视疾病的管理,发作时及时正确应对,缓解期积极治疗和预防,同时根据自身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