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感染及类型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K-MB、cTn可提示心肌损伤;炎症标志物CRP能反映炎症反应程度;病原学检查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能了解心肌电活动情况;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各检查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不同特点及意义。
一、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心肌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能有相应变化。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多正常,部分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这是因为病毒感染等因素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白细胞及分类出现相应改变,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大致类型等情况。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特点,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比如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时白细胞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作为初步筛查的一部分。
二、心肌损伤标志物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血液中CK-MB含量很低,当心肌细胞受损时,CK-MB释放进入血液,使其浓度升高。一般在心肌炎发病后3-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如果CK-MB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有损伤,对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心肌炎时CK-MB的变化特点可能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儿童的心肌细胞相对更娇嫩,损伤后指标变化可能在时间上稍有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等情况综合分析。
2.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包括cTnT和cTnI,其中cTnI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心肌损伤时,cTn在血液中升高较早,cTnI一般在发病后3-6小时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至2周左右。cTn是诊断心肌坏死较特异和敏感的指标,心肌炎患者若存在心肌损伤,cTn会升高。
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中,由于其基础疾病等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cTn对于判断老年心肌炎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妊娠期女性患心肌炎时,检测cTn同样可以帮助评估心肌受损情况,但需考虑妊娠期生理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可能影响等。
三、炎症标志物
1.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时迅速升高。病毒性心肌炎等炎症性心肌损伤时,CRP常升高,其升高程度往往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心肌炎活动期CRP多呈阳性且水平升高,病情缓解后CRP水平逐渐下降。
儿童患者发生心肌炎时,CRP的变化也能反映炎症状态,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CRP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监测CRP可以辅助判断病情的活动程度等。
四、病原学检查
1.病毒学相关检查:
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采用PCR技术检测血液、粪便或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核酸,对于明确是否为病毒性心肌炎有重要意义。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通过检测相应病毒的核酸可以确定病因。
血清学检查,如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或者急性期抗体滴度升高(如大于等于1:640),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有帮助。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病毒学相关检查时,操作和结果判断需考虑各自的生理特点,比如儿童患者标本采集相对更需注意安抚等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标本采集及结果解读等。
五、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
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可出现多种异常,如ST-T改变,包括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初步了解心肌的电活动情况,辅助诊断心肌炎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等。
儿童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更具多样性,比如可能出现一些相对不典型的心律失常等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基础心脏疾病等,心电图异常可能与基础疾病和心肌炎相互干扰,解读时要格外谨慎。
六、超声心动图检查
1.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如心房、心室的大小,室壁运动情况等;还能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LVEF降低等情况。
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脏发育情况以及心肌炎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有其自身特点,检查时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调整检查参数等;老年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心脏瓣膜退行性变等基础情况对结果的影响,综合判断是否由心肌炎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