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心房电活动紊乱致有效收缩功能丧失,症状差异大,心电图有P波消失代f波等特征,靠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包括转复心律、控心室率、抗凝等;早搏是起源窦房结外异位起搏点提前激动的常见心律失常,症状多样,不同类型早搏心电图表现不同,靠心电图等诊断,偶发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或频发者可药物治疗,需综合多因素鉴别房颤与早搏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机制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其发生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如心房肌重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可导致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使心房泵血功能显著下降。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起源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等。
二、症状表现
房颤:症状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头晕、黑矇、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基础疾病较多,房颤可能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女性,在妊娠或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房颤的发生和症状表现。
早搏:大多数早搏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胸闷、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来说,生活方式因素如过度疲劳、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更容易诱发早搏,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早搏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人可能对早搏的耐受性相对较好,症状可能不明显,而老年人可能因基础心脏功能较差,早搏更容易引起不适。
三、心电图表现
房颤: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清晰看到心房电活动的紊乱表现。
早搏:
房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房室交界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窦性P波,QRS波群形态正常,其后可有逆行P'波,P'-R间期<0.12秒或R-P'间期<0.20秒。
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通过心电图对早搏起源部位的准确判断,对于进一步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早搏的心电图表现有明显区别,可据此进行精准区分。
四、诊断方法
房颤: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对于捕捉阵发性房颤发作有重要价值,还可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房结构和功能,如心脏超声可查看心房是否有扩大、是否存在血栓等情况,对于判断房颤的病因和预后有帮助。在老年患者中,心脏超声检查尤为重要,因为老年患者房颤可能与心房扩大等结构改变相关;对于女性患者,在考虑房颤病因时,需关注是否与围绝经期等内分泌因素有关。
早搏:同样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可评估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等,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早搏次数的多少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早搏次数较少且无明显症状,可能仅需定期观察,而早搏次数较多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早搏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相关,需要特别关注。
五、治疗原则
房颤:治疗包括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等。转复窦性心律可采用药物(如胺碘酮等)或电复律等方法;控制心室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等药物;抗凝治疗根据CHA2DS2-VASc评分来决定,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药物可选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老年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需注意出血风险,女性患者在选择抗凝药物时也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
早搏:偶发的无症状早搏通常无需治疗,注意去除诱因即可,如避免过度疲劳、减少烟酒摄入等;对于有明显症状或早搏频繁发作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如房性早搏可选用普罗帕酮等药物,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早搏,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区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将房颤与早搏鉴别开来,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多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