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是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结构异常等,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特殊检查,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其核心是明确病因后部分可通过去除病因等使血压改善或控制。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其发生机制是这些特定的疾病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调节机制,导致血压异常升高。例如,肾脏疾病可通过影响水钠代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引起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主动脉缩窄等心血管结构异常疾病,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和分布,引起血压升高。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机制
1.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炎症反应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导致水钠潴留,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诱发肾小球肾炎,进而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成年人则可能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发。
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肾脏内存在多个囊肿,随着囊肿的增大,会压迫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肾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特别关注。
2.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病变,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使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等部位的嗜铬细胞,可间断或持续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以腹部肿块等为首发表现。
3.心血管结构异常
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局部狭窄,导致狭窄近端血压升高,远端血压降低。这种情况在儿童和青年人中相对常见,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主动脉结构异常所致。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对于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了解患者的发病年龄,儿童期发病的高血压多考虑先天性疾病等因素;成年人发病则需考虑多种后天因素。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头痛、心悸、多汗等嗜铬细胞瘤相关表现,是否有水肿等肾脏疾病相关表现。
2.体格检查
测量双侧上肢及下肢血压,主动脉缩窄患者常表现为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检查腹部是否有肿块,对于嗜铬细胞瘤、多囊肾等疾病有一定提示作用。检查甲状腺是否肿大等,对于内分泌疾病的排查有帮助。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血液检查:检测血钾、醛固酮、肾素等指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常表现为低血钾、醛固酮升高、肾素降低;检测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嗜铬细胞瘤患者可出现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
尿液检查:检查尿蛋白、尿儿茶酚胺等,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可能阳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增多。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用于观察肾脏形态、肾上腺情况等;CT或MRI检查对于发现肾脏肿瘤、肾上腺肿瘤等有重要价值,如主动脉缩窄可通过血管造影等明确诊断。
四、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多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起病缓慢,血压呈持续性升高,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且往往需要综合治疗来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在去除病因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或者在去除病因基础上配合简单的降压治疗即可使血压得到较好控制。例如,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通过介入治疗扩张肾动脉后,血压可能明显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同时,要详细询问家族史和发病前的感染等情况,因为儿童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相对常见。
2.老年人: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动脉硬化基础上合并的肾动脉狭窄等。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多种基础疾病,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导致不良后果。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兼顾老年人的脏器功能情况。
3.女性:女性继发性高血压中内分泌疾病相对较多见,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有一定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某些检查和治疗方法在孕期的安全性需要特别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