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三期属病程较晚阶段,依TNM分期系统划分,具肿瘤大、区域淋巴结转移多但无远处转移等特点,有乳房局部及区域淋巴结相应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及靶向等方案,不同人群患三期乳腺癌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个体化治疗并关注不同人群特点。
肿瘤相关情况(T)
T0:原发肿瘤未查出。
T1:肿瘤最大径≤2cm。
T2:肿瘤最大径>2cm但≤5cm。
T3:肿瘤最大径>5cm。
T4:肿瘤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
区域淋巴结情况(N)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同侧腋窝有可活动的转移淋巴结。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临床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但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证据。
远处转移情况(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乳腺癌三期的临床表现
乳房局部表现:可能乳房肿块进一步增大,质地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因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橘皮样)、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牵拉皮肤所致)等。如果肿瘤侵犯胸壁,还可能导致乳房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
区域淋巴结表现:三期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较多,比如腋窝淋巴结转移时,可触及腋窝多个融合的淋巴结,或者腋窝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果是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
乳腺癌三期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可以发现乳腺内的肿块、钙化等情况,对于评估肿瘤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可疑钙化等有帮助,但对于一些致密型乳腺可能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敏感。
乳腺超声: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肿块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还可以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有助于鉴别诊断,同时可以观察腋窝及内乳淋巴结情况。
乳腺MRI:对乳腺病灶的检出敏感性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尤其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乳腺癌以及评估肿瘤范围有重要价值,在判断三期乳腺癌肿瘤侵犯范围(如是否侵犯胸壁、皮肤等)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方面有一定优势。
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包括粗针穿刺活检和细针穿刺活检,通过获取乳腺肿块或淋巴结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这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
乳腺癌三期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三期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使肿瘤降期后,有手术切除的机会。手术方式可能根据肿瘤情况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切除肿瘤及相关淋巴结组织。
化疗:是三期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还可以杀灭潜在的远处转移癌细胞。常用的化疗方案有AC-T方案(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然后序贯多西他赛)等,通过静脉给药,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化疗。
放疗:如果手术切除后有残留病灶或者区域淋巴结转移较多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术后放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
内分泌治疗:如果乳腺癌细胞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在化疗等治疗的基础上可能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有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通过阻断雌激素作用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靶向治疗:如果是HER-2阳性的乳腺癌,还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如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HER-2阳性的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
不同人群患乳腺癌三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年轻患者:年轻乳腺癌患者(一般指年龄<35岁)患三期乳腺癌时,可能肿瘤生长相对较快,因为年轻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肿瘤生长有一定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关注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在治疗前可咨询生殖医学专家,考虑保存生育功能的相关措施。同时,年轻患者可能心理压力更大,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患三期乳腺癌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一般状况。比如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治疗方案与基础疾病治疗的相互影响,例如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权衡出血风险等。
男性患者:男性乳腺癌相对少见,但男性患三期乳腺癌时,可能肿瘤发现时往往分期较晚。男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与女性类似,但需要注意男性乳腺组织较少,肿瘤侵犯胸壁等情况的判断可能有其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男性患乳腺癌可能面临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
总之,乳腺癌三期是乳腺癌较严重的阶段,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