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可放射至特定部位,有特定性质和持续时间,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其诱发因素包括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饱食等;可通过静息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监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肌核素检查等进行检查;需与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疾病鉴别,需综合多种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为心绞痛。
一、症状表现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通常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心绞痛患者有时胸痛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等;老年人由于感觉神经退化,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
二、诱发因素
1.体力活动:进行爬坡、快速行走、上楼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体力活动时,容易诱发心绞痛。例如,一个平时习惯慢走的人,快速爬上5层楼梯后出现胸痛,就可能与体力活动增加心肌需氧有关。
2.情绪激动:大怒、极度紧张等强烈情绪变化时,也可诱发心绞痛。比如在与他人激烈争吵后出现心前区不适。
3.寒冷刺激: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如冬季从温暖室内走到寒冷户外,血管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可诱发心绞痛。
4.饱食:大量进食后,胃肠道需要更多血液进行消化,导致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从而诱发心绞痛,尤其是进食过饱、进食高脂餐时更易发生。
三、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约半数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如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这些改变也可见于正常人,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2.发作时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也可出现T波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伪改善)。
3.心电图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增加运动量(如平板运动试验)来激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为阳性,提示存在冠心病心绞痛。但对于老年人、有骨关节疾病等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如双嘧达莫试验等。
四、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症状时同步记录心电图,可确定症状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例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胸痛症状时,Holter可记录到当时的心电图变化,明确是否为心肌缺血导致的心绞痛。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心绞痛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这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一般在考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前需进行此检查。例如,发现冠状动脉某支血管狭窄程度≥50%,结合患者症状等可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如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等,不过目前技术较成熟,风险可控。
六、心肌核素检查
1.心肌灌注显像:静息时心肌灌注显像可显示心肌缺血区、明确缺血部位和范围大小。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可提高诊断敏感性。例如,患者负荷状态下心肌灌注显像出现放射性缺损区,提示该区域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存在心肌缺血,结合临床症状可辅助诊断心绞痛。
2.心肌代谢显像:能更早发现心肌缺血时的代谢变化,对于早期诊断心肌缺血有一定优势,尤其在评估心肌存活方面有重要价值,比如判断冠心病患者经治疗后心肌是否还有存活能力。
七、鉴别诊断
1.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常诉胸痛,但部位多在心尖部及左乳房下区等较小范围,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隐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的隐痛,与心绞痛发作性质不同。症状多在疲劳之后出现,而不是在疲劳当时,做轻度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缓解,常伴有心悸、疲乏及其他神经衰弱症状。
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升高,与心绞痛有明显区别。
3.其他疾病:还需与反流性食管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鉴别。反流性食管炎可引起胸骨后疼痛,疼痛与进食有关,可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肋间神经痛疼痛沿神经走行,局部有压痛等。
总之,判断是不是心绞痛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诱发因素、心电图等多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还需借助其他进一步的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