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窝疼痛判断是否为心绞痛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病史采集要关注年龄性别、症状特点(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体格检查测生命体征、查心脏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静息、发作时、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心脏超声等;综合这些结果鉴别其他类似胸痛疾病后确诊。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在40岁以后心绞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例如,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0-60岁年龄段男性心绞痛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
询问患者胸痛发作时的年龄,对于判断病因有一定提示作用,年轻患者胸痛多考虑功能性或其他良性疾病,而中老年患者则需高度警惕冠心病相关的心绞痛。
2.症状特点:
了解疼痛的部位,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有时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
疼痛诱因:询问发作时是否有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因素。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例如,步行上楼梯、快步行走等劳力状态下容易诱发。
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较短(几秒)或长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多不是心绞痛。
缓解方式:心绞痛发作时,患者一般停止原来的活动后,疼痛即可逐渐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通常在几分钟内缓解症状。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生命体征:
测量血压,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可暂时升高,缓解后可恢复正常。长期心绞痛患者可能有血压异常,如高血压等。
检查心率和心律,心绞痛发作时可伴有心率增快、心律不齐等情况,如出现频发早搏等心律失常也需进一步评估。
2.心脏体征:
心脏听诊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有时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听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因为乳头肌缺血导致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反流所致,发作缓解后杂音可消失。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T改变,如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这些改变也可见于其他心脏或非心脏疾病。
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T波倒置。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抬高。
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是让患者通过增加运动量来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如果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0.1mV为阳性结果。药物负荷试验常用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如使用潘生丁、腺苷等药物诱发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其阳性率高于静息心电图。
2.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绞痛发作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TnI或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一般正常。因为心绞痛时心肌缺血程度较轻,未引起心肌坏死,而急性心肌梗死时这些标志物会升高,所以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3.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了解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及其部位、程度、范围等。如果发现冠状动脉狭窄≥50%,结合临床症状等可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过,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如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等,但随着技术的成熟,风险相对较低。
4.心脏超声检查:
静息状态下心脏超声多数无异常,部分患者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如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等,提示心肌缺血部位。在心绞痛发作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能观察到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另外,还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
四、综合判断
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胸口窝疼痛是否为心绞痛。如果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特点,同时心电图等检查有相应的心肌缺血表现,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有狭窄等,即可诊断为心绞痛。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类似胸痛疾病相鉴别,如胸膜炎、肋软骨炎、胃食管反流病等,这些疾病的胸痛特点、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与心绞痛不同。例如,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多与进食有关,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胃镜等检查可发现食管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