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致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ABO和Rh血型不合是主因,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可通过血型、血清学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光照、药物、换血疗法,孕期检查和新生儿出生后监测可预防,特殊人群护理要注意皮肤、眼部、喂养及病情观察等。
一、定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人类血型系统有多种,其中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血型不合类型。
二、发病机制
(一)ABO血型不合
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易发病。母亲体内存在天然抗A或抗B的IgG抗体,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
这种情况在第一胎时就可能发生,因为孕期可能受到自然界中类似A或B血型物质的刺激,使母体产生了一定量的抗体。
(二)Rh血型不合
Rh血型系统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若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时易发病。母亲初次接触Rh阳性胎儿红细胞时,机体致敏,产生IgM抗体,初次免疫反应较弱且产生的抗体量少。但再次接触Rh阳性红细胞时,会发生再次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导致溶血。Rh血型不合时,第一胎一般不发病,多在第二胎及以后妊娠时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一)黄疸
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黄疸进展迅速。血清胆红素水平迅速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ABO血型不合所致黄疸相对较轻,Rh血型不合所致黄疸较重,可出现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不同日龄的新生儿,黄疸的临界值不同。例如,出生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超过6mg/dl,2-4天超过9mg/dl,4-7天超过12mg/dl等情况需警惕。
(二)贫血
轻度溶血时贫血可不明显,重度溶血时胎儿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胎儿水肿,出生后表现为面色苍白、气促等。贫血程度可通过血常规检查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来判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140-220g/L)提示存在贫血。
(三)肝脾肿大
由于髓外造血增强,肝、脾可轻度或中度肿大。这是因为溶血导致骨髓造血代偿不足,机体启动髓外造血来增加红细胞生成,从而引起肝脾的代偿性肿大。
四、诊断
(一)血型检查
检测母亲和胎儿的血型,若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或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则存在血型不合的可能。
(二)血清学检查
检测母亲血型抗体,如ABO血型不合时检测母亲血清中抗A或抗B抗体,Rh血型不合时检测母亲血清中抗Rh抗体。同时检测新生儿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情况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新生儿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检测母亲血清中的血型抗体。
(三)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贫血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红细胞大小不等、出现球形红细胞等。
五、治疗
(一)光照疗法
通过光照使新生儿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照时需用黑布遮盖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损伤。对于不同日龄、体重的新生儿,光照的强度和时间有一定要求,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二)药物治疗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考虑新生儿的个体情况,如体重、肝肾功能等。
(三)换血疗法
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如达到换血指征时(不同日龄、体重有不同的换血标准),需进行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核黄疸的发生。换血时要选择与新生儿血型相配的血液,同时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等要求,保障新生儿的安全。
六、预防
(一)孕期检查
孕妇在孕期应进行血型检查,尤其是Rh血型检查。对于Rh阴性孕妇,在孕期需密切监测抗体情况。如果存在血型不合的风险,可在孕期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如给予孕妇免疫球蛋白等,减少胎儿发生溶血病的风险。
(二)新生儿出生后监测
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对于有血型不合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加强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溶血病并进行干预。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要点
(一)皮肤护理
由于黄疸可能导致皮肤瘙痒,要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新生儿搔抓皮肤引起感染。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二)眼部护理
在光照疗法时,严格按照要求遮盖眼部,防止光照损伤眼睛。同时保持眼部清洁,观察眼部有无异常分泌物等情况。
(三)喂养护理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鼓励频繁喂养,增加排便次数。如果是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粉的冲调等情况,保障新生儿的营养摄入。
(四)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黄疸变化、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出现精神萎靡、拒奶、黄疸加重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