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类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等的一组疾病,二者在定义范畴、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冠心病有多种表现且诊断需综合多方面,治疗涵盖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及介入等,心绞痛主要靠典型症状等诊断,发作时和缓解期治疗有不同,特殊人群患病表现等有差异。
一、定义与范畴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它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其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高龄等因素均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有所差异,例如男性绝经前发病风险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类型。它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特点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等,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
二、发病机制差异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粥样斑块逐渐增大,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一般管腔狭窄程度≥50%)时,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在某些诱因下,如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等,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进一步减少,从而引起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不同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部位等存在差异,例如有的患者可能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有的患者可能是多支冠状动脉受累。
心绞痛: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已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心肌需氧量增加超过冠状动脉供血能力,或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导致心肌供需氧失衡而引发。比如在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就会引起心绞痛发作;或者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也可能诱发心绞痛。
三、临床表现特点
冠心病:除了心绞痛外,还可有多种表现。心肌梗死时,患者胸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上述提及的胸痛特点是其典型表现,一般停止诱发因素或经休息、药物缓解后,症状可迅速缓解,发作间期一般无特殊不适。
四、诊断方法不同
冠心病: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多种辅助检查。病史方面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危险因素等。体征可能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在发作时可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等。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正常,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此外,心肌酶学检查在心肌梗死时会有相应变化,如肌钙蛋白升高等。
心绞痛:主要依靠典型的症状来初步诊断,再结合心电图等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有助于诊断,若心电图无明显改变,可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如运动平板试验,通过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来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区别
冠心病: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等。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等。
心绞痛:发作时首先要休息,一般即可缓解,也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症状。缓解期治疗主要是预防心绞痛发作,继续使用上述预防心肌缺血、改善预后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绞痛患者,也可考虑介入或搭桥等治疗手段。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冠心病或心绞痛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容易被忽视,应更加密切监测。儿童一般较少患冠心病,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女性在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变化等对病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