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需针对病因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积极治原发肾病并控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可介入或手术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依情况手术或用螺内酯,嗜铬细胞瘤尽早手术且术前用α受体阻滞剂,皮质醇增多症依病因治并控血压;一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戒烟限酒)和基础疾病管理;儿童继发性高血压少见且病因不同,治疗重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谨慎用药;老年继发性高血压常见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等,治疗要兼顾降压与基础病及生活方式指导。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治疗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
1.病因及发病机制: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如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导致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而引发高血压。
2.治疗要点:积极治疗原发肾脏疾病,若为肾小球肾炎等,根据病情可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同时控制血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此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可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考虑透析治疗等。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
1.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导致肾动脉狭窄,使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血压升高。
2.治疗要点:可采用介入治疗(如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或手术治疗(如肾动脉重建术),恢复肾脏血供。对于不适合介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使用ACEI或ARB,但需注意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应谨慎监测肾功能。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腺瘤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引起高血压。
2.治疗要点:对于肾上腺腺瘤可采用手术切除,对于肾上腺增生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螺内酯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发挥降压作用,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四)嗜铬细胞瘤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系统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2.治疗要点: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手术前需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控制血压,使血压稳定,改善心、脑等器官的功能,手术后血压多可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术后仍有高血压,可能与残留肿瘤、原发性高血压等有关。
(五)皮质醇增多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2.治疗要点: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垂体瘤引起的可采用垂体放疗、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引起的可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等,同时控制血压,可选用ACEI、ARB等药物,以及针对代谢紊乱进行相应处理。
二、继发性高血压的一般治疗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对于所有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应遵循健康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少于6g,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总热量,保持健康体重,BMI应控制在18.5~23.9kg/m2;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2.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对于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前需评估心肾功能,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高血压病情,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应超过25g,女性不应超过15g。
(二)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根据病情采用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影响高血压的控制;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应根据血脂情况调整饮食,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血脂控制不佳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不利于血压控制。
三、特殊人群继发性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继发性高血压
1.特点: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但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常见病因有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等。
2.注意事项:儿童在诊断继发性高血压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用药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肾脏超声、激素水平测定等。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药物治疗,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某些可能影响儿童肾功能或骨骼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血压变化。
(二)老年继发性高血压
1.特点:老年继发性高血压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相对常见,且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2.注意事项:老年患者在诊断继发性高血压时,应充分考虑其多器官功能减退的特点,检查时需注意对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评估。治疗时,在选择降压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时,要兼顾降压效果和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器官损害,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指导,由于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等原因,运动方式应选择较为温和的,如太极拳等,饮食调整也需更加注重个体化,考虑其消化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