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腹泻是病程超2周的儿科消化系统综合征,病因有感染(肠道内、外)和非感染(饮食、气候、乳糖不耐受、酶缺乏等),临床表现有大便性状改变和全身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调整饮食、控制感染、对症治疗,预防要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婴儿、人工喂养及过敏史小儿有相应温馨提示。
病因
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例如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毒病原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在夏季较为多见,可导致小儿腹泻、呕吐等症状。寄生虫如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也可引起慢性腹泻,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人群中易发生。
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由于发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是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如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给予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母乳喂养儿若母亲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影响母乳成分,导致小儿腹泻。例如长期给予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小儿可能出现糖代谢紊乱,导致渗透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中的蛋白质过敏,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可表现为慢性腹泻,常伴有湿疹等过敏表现。
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乳糖不耐受:小儿肠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引起肠道渗透压改变,出现腹泻,多为慢性腹泻过程。
酶缺乏: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先天性酶缺乏疾病,可导致小儿对相应糖类的消化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腹泻。
临床表现
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例如感染性腹泻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而饮食因素引起的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全身表现:病情较轻的小儿可能仅有大便性状和次数的改变,精神状态、食欲等影响不大;病情较重的小儿可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脱水(表现为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及前囟凹陷、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表现为精神不振、肌张力减低、腹胀、心律失常等)等表现。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小儿的喂养史、发病诱因、腹泻的时间、大便的次数及性状、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腹痛等)、既往健康状况等。
体格检查: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了解有无脱水及脱水的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等,以明确有无肠道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及贫血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检测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血糖、肝肾功能等,评估有无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器官功能损害。
肠道吸收功能检查:如乳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诊断乳糖不耐受等肠道吸收障碍性疾病。
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人工喂养儿可根据情况调整饮食,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小儿可给予去乳糖配方奶;对于过敏性腹泻的小儿,应回避过敏的食物。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自限性,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小儿脱水的程度和性质,采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的方法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胃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胃肠黏膜。
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正常生态平衡。
预防措施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稀到稠的原则添加。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奶瓶等餐具要定期消毒。
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加强护理:注意小儿腹部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因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
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婴儿期小儿: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慢性腹泻。家长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喂养方法进行喂养,如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小儿过敏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在护理方面,要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尿布疹的发生。
人工喂养小儿:选择合适的配方奶,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冲调方法进行冲调,避免过浓或过稀。冲调器具要严格消毒,防止因奶粉污染引起腹泻。
有过敏史小儿: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小儿的饮食反应,一旦发现小儿食用某种食物后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该食物,并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为过敏因素引起,在以后的饮食中要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