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患者运动需注意,有氧运动可选快走、慢跑、游泳等,力量训练可采用轻量级器械或弹力带训练且要注意适度,运动前要热身、评估身体状况,运动后要拉伸、恢复心率,不同人群如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运动各有注意事项,如老年要循序渐进、关注天气和家人陪伴,女性特殊时期调整运动,合并基础病者严格控强度时间等。
一、有氧运动
1.适合的有氧运动项目及原理
快走:对于心肌缺血患者,快走是较为安全且容易开展的有氧运动。研究表明,适度的快走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快走,中等强度可以通过心率来大致判断,心率(次/分钟)≈170-年龄,例如60岁的患者,心率应维持在170-60=110次/分钟左右。快走时要注意保持步伐均匀,步幅适中,以自己感觉稍微气喘但还能坚持交流的程度为宜。
慢跑: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可逐渐尝试慢跑。慢跑能进一步提升心肺耐力,但起始速度要慢,距离要短,然后逐渐增加。例如先从每次慢跑5-10分钟开始,每周增加2-3分钟,同时监测运动中的身体反应,如出现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对于有心肌缺血的患者,慢跑时的心率同样可参考上述公式,保持在合适范围。
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对关节冲击小,适合心肌缺血患者。在游泳过程中,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负担,降低心脏的负荷。游泳时的心率也应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每周进行2-3次游泳,每次游泳时间根据自身情况从10-30分钟逐渐增加,以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二、力量训练
1.适合的力量训练方式及注意事项
轻量级器械训练:可以选择一些轻量级的哑铃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如坐姿哑铃推举、哑铃弯举等。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肌肉力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起始重量要轻,每组训练进行8-12次,每次进行2-3组。例如坐姿哑铃推举,双手握住轻量级哑铃,缓慢将哑铃向上推举至肩部上方,然后缓慢放下,注意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突然用力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弹力带训练:弹力带训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臂的拉伸训练等。弹力带训练可以提供可调节的阻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阻力的弹力带。进行弹力带训练时,要保持动作的规范性,避免因为弹力带的弹力而导致动作变形,从而影响训练效果和安全性。对于有心肌缺血的患者,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
三、运动前准备与运动后放松
1.运动前准备
热身活动:运动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热身,如进行5-10分钟的慢走、关节活动等。热身可以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提高心率和血液循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例如进行简单的头部绕环、肩部旋转、腰部左右转动、膝关节屈伸等关节活动,每个动作进行10-15次,让身体各部位都得到充分准备。
评估身体状况:在运动前要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心率、血压等基础指标。如果血压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心率过快或有明显胸痛等不适症状时,不宜进行运动。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病史和当前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运动前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调整运动计划。
2.运动后放松
拉伸活动:运动后要进行充分的拉伸,帮助放松肌肉,减少肌肉酸痛和预防运动损伤。例如进行腿部的拉伸,站立位,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后腿伸直,身体向前倾,感受后腿的拉伸,每个拉伸动作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进行。上肢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拉伸,如手臂向上伸展后向对侧拉伸等。
恢复心率:运动后要让心率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可以通过慢走等方式继续活动几分钟,而不是立即停止运动后坐下或躺下。一般来说,运动后心率应在10分钟内逐渐下降到接近安静时的心率水平。
四、不同人群的运动注意事项
1.老年心肌缺血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运动时更要注重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应进一步降低,如快走速度可适当减慢,力量训练的重量要更轻。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寒冷或炎热天气下运动,因为寒冷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炎热天气可能导致出汗过多,血容量减少,影响心脏供血。另外,老年患者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伴,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得到帮助。
2.女性心肌缺血患者
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可能会有所不同,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计划。例如在月经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瑜伽等。同时,女性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尤其是鞋子,合适的鞋子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保护关节和身体。
3.有基础病史的心肌缺血患者
对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心肌缺血患者,运动时要更加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出现低血糖情况,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前可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运动时要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避免血压过度波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