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表现为特定部位压榨性等疼痛,经休息或用药缓解,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一般治疗、药物或血运重建治疗,预后与基础病等相关;心脏神经官能症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疼痛部位不固定,伴多种相关症状,心电图无特异改变,心理量表可助诊,以心理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预后一般良好但部分可反复发作。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痉挛,使得心肌供血供氧失衡。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当心脏负荷增加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从而引发心绞痛。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如长期的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等。发病机制与神经功能调节紊乱有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受神经调节影响,当神经功能失衡时出现类似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但无器质性心脏病变基础。
二、症状表现
心绞痛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牙齿等部位。年龄较大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疼痛放射部位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年龄患者疼痛感受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患者敏锐。
诱发因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均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心脏神经官能症
疼痛部位:疼痛部位不固定,可在胸骨下、心尖部或乳房下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隐痛、胀痛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秒,长则数小时或更长。青少年患者疼痛部位相对较固定的情况可能较少,而更易出现部位不固定的特点。
伴随症状:常伴有心悸、呼吸困难、失眠、焦虑、头晕、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往往在情绪波动时加重。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前后由于内分泌变化,更易出现情绪波动相关的症状加重情况。
三、辅助检查
心绞痛
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症状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对于老年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心电图等检查不典型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电图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ST-T改变,多为ST段压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但这些改变与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不同,且运动负荷试验阴性。儿童患者心电图检查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但不能以此确诊心脏神经官能症,需结合临床整体情况。
心理量表评估:可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心理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常发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心理量表评估有一定局限性,可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与家长沟通了解情绪状态等方式辅助判断。
四、治疗原则
心绞痛
一般治疗: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同时要去除诱因,如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控制基础疾病的平稳,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患者用药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相互作用。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治疗等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心悸、失眠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药物,如针对失眠可使用调节睡眠的药物,但应谨慎用药,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改善睡眠。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出现相关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节内分泌,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五、预后情况
心绞痛:如果能有效控制基础疾病,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可维持较好水平,但部分患者可能病情进展,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心脏神经官能症:一般预后良好,通过心理治疗和适当对症处理,症状多可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需要长期关注心理状态。儿童患者在经过合适的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后,预后通常较好,但要注意避免不良情绪因素的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