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腹痛针灸治疗需遵循循经选穴和局部选穴原则,常用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有毫针刺法和艾灸法等操作方法,不同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等证型治疗有差异,育龄女性、青春期少女、围绝经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要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穴、操作及注意特殊人群特点以达缓解经期腹痛目的。
一、经期腹痛针灸治疗的选穴原则
(一)循经选穴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期腹痛与足三阴经(肝、脾、肾经)及任脉等经络相关。比如,足太阴脾经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与腹部相关,当经期出现腹痛时,可选取脾经上的穴位,如三阴交,它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对调理妇科经带病症有重要作用。
(二)局部选穴
针对腹部疼痛局部的穴位进行选取,如关元、气海等穴位,关元是任脉穴位,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是调理下焦的重要穴位,对于经期腹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气海也是任脉穴位,脐中下1.5寸,可补益元气,温养下元,对经期腹痛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二、常用针灸穴位及作用机制
(一)三阴交
1.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作用机制: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三阴交穴位周围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刺激三阴交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影响子宫的血液循环,缓解子宫平滑肌的痉挛,从而减轻经期腹痛。有研究表明,针刺三阴交能够通过调节前列腺素等相关炎症介质的水平,来改善经期腹痛的症状。
(二)关元
1.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
2.作用机制:关元穴具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调节盆腔的气血运行,改善子宫的营养供应,对于因寒凝血瘀等原因引起的经期腹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针刺关元穴能够影响子宫的收缩功能,使子宫收缩更加协调,减轻疼痛。
(三)足三里
1.穴位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作用机制:虽然足三里主要位于下肢,但它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作用。经期腹痛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针刺足三里可以调节脾胃功能,通过气血的调节间接缓解经期腹痛。而且足三里对全身的气血有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改善经期身体的整体状态。
三、针灸治疗经期腹痛的操作方法
(一)毫针刺法
1.进针角度与深度:以三阴交为例,针刺时一般采用直刺,进针深度约1-1.5寸,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等情况适当调整。对于关元穴,直刺深度约1-2寸,进针时要注意避开膀胱,防止刺伤。
2.行针手法:针刺得气后,可采用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等手法。如果是寒凝血瘀型经期腹痛,多采用补法结合温针的方法;对于气血虚弱型经期腹痛,则以补法为主。提插补泻中,补法是轻插重提,幅度小;泻法是重插轻提,幅度大。捻转补泻中,补法是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小;泻法是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角度大。
(二)艾灸法
1.艾条温和灸:可以选取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但不烫伤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每天1-2次。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寒邪凝滞引起的经期腹痛效果较好。
2.隔姜灸:取新鲜生姜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穿刺小孔,将姜片放在穴位上,放上艾炷点燃施灸。对于寒湿较重的经期腹痛患者,隔姜灸可以起到温阳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每穴可灸3-5壮,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四、不同证型经期腹痛的针灸治疗差异
(一)寒凝血瘀型
1.症状表现: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肢冷,舌黯红,苔白,脉弦紧。
2.针灸治疗:在选穴上除了常用的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外,可加用归来穴。归来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针刺得气后行补法,并配合艾灸,以加强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
(二)气血虚弱型
1.症状表现: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
2.针灸治疗:选穴以补益气血为主,除了三阴交、关元外,可加用脾俞、胃俞穴位。脾俞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刺这些穴位时采用补法,并且可以配合温和灸,以达到补益气血、调养冲任的目的,从而缓解经期腹痛。
五、特殊人群经期腹痛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经期腹痛采用针灸治疗时,要注意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合理选穴和操作。在月经前1-2天开始进行针灸治疗,可起到预防经期腹痛的作用。同时,要向患者说明针灸治疗的过程和可能的感受,取得患者的配合。
(二)青春期少女
青春期少女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在针灸治疗经期腹痛时,穴位的针刺深度要更浅,行针手法要更轻柔。避免使用强刺激的手法,防止对少女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并且要关注少女的心理状态,经期腹痛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针灸治疗时可适当配合一些安抚性的操作,缓解其紧张情绪。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经期腹痛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针灸治疗时选穴要兼顾调理内分泌和缓解疼痛。在操作上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调整针刺深度和手法,由于围绝经期女性骨质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疏松等情况,进针时要更加谨慎。同时,要告知患者针灸治疗是一个长期调理的过程,需要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