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症状有心悸等,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一般、药物、非药物,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女性、老年人出现早搏各有情况需相应处理。
按起源部位分类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较为常见。可见于正常人,比如长期饮酒、吸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情况都可能诱发房性早搏;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二尖瓣病变等。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相对房性早搏少见一些。其临床意义与房性早搏相似,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有心脏疾病的人。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是临床上比较重要的早搏类型。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室性早搏;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更是室性早搏的常见病因。
心脏早搏的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突然提前跳动一下,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所以会出现漏跳感,然后紧接着的心跳可能会更有力,从而引起心悸的感觉,这是心脏早搏最常见的症状。
心跳停顿感:部分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心脏有停跳的感觉,尤其是在早搏频发的时候。
胸闷、乏力:如果早搏频繁发生,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对于一些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情况,出现相应的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
心脏早搏的检查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早搏最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是房性、房室交界性还是室性早搏,还能大致判断早搏的频率等情况。常规心电图可能捕捉到偶然发作的早搏,所以对于症状明显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的患者,可能会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能够详细了解早搏发生的频率、规律、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等。通过Holter检查,可以评估早搏的严重程度,比如计算出24小时内早搏的总数,判断是偶发早搏还是频发早搏。一般来说,24小时内早搏总数少于100次多为偶发早搏,多于10000次则为频发早搏等。
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排查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早搏。比如可以查看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瓣膜的情况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如果有心脏疾病,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相应的异常改变,如冠心病患者可能有心肌缺血、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心肌病患者可能有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表现。
心脏早搏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对于因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早搏,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需要纠正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一些因喝浓茶、咖啡引起的早搏,避免饮用这些刺激性饮品后,早搏可能会减少或消失。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早搏,如冠心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心肌病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心肌病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可能需要改善心脏功能、延缓心室重构等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早搏频繁、症状明显或者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不同类型的早搏用药有所不同,比如房性早搏如果症状明显可以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室性早搏如果是频发且有症状或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可能会选用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
非药物治疗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于一些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早搏患者,可以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术。比如一些室性早搏,尤其是起源于特定部位的室性早搏,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有较高的治愈率。该方法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消融异常的起搏点,从而达到根治早搏的目的。但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医生的严格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适合进行。
不同人群心脏早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也可能出现心脏早搏,但相对成人少见。儿童出现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睡眠不足等因素引起。儿童早搏需要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则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情况,定期复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早搏。比如在月经前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诱发早搏;妊娠期女性随着子宫增大、血容量增加等,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出现早搏。女性出现早搏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特殊时期的因素,同时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证充足的休息。如果早搏频繁且症状明显,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早搏较为常见,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关。老年人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弱,早搏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更大的影响。老年人出现早搏时要更加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比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同时,在治疗早搏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谨慎,还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