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由感染(病毒、细菌等)和非感染(自身免疫、药物等)因素引起,有轻症和重症表现,通过心电图、血液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后因病情而异,可通过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心肌炎的定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常见,如柯萨奇B组病毒等;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物、放射等。
二、病因
1.感染性病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都可能引起心肌炎,常见的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例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直接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同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炎症损伤。
细菌感染:白喉杆菌等细菌感染也可引发心肌炎,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功能。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累及心肌,但相对少见。
2.非感染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炎症。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可针对心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引发心肌炎。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对心肌有毒性作用,引起心肌炎症。
毒物: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等毒物接触可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引发心肌炎症。
放射:胸部放射治疗等导致心肌组织受到辐射损伤,也可能引发心肌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例如一些病毒性心肌炎的轻症患者,可能只是感觉稍微有点乏力,活动后有心慌,但休息后可缓解。
重症患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比如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的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矇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呕吐等,这与儿童的表达能力和病情反应特点有关。
2.体征
心率异常: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心率增快,超过正常范围。
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在心尖部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
心律失常表现: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异常,有助于判断心肌是否受损及心律失常的类型。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
2.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等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一般来说,心肌细胞受损后,这些标志物会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检测其水平可辅助诊断心肌炎。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寻找病原体感染的证据。例如检测患者血清中柯萨奇病毒抗体,若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助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3.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厚度、心室腔大小、射血分数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肌回声不均匀、心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
4.心内膜心肌活检:这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使用。通过活检心肌组织,可直接观察心肌细胞的病理变化,如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尤其是急性期的患者,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的修复。儿童患者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因为儿童的心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过度活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可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但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尚有争议,需谨慎使用。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对症治疗:如出现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出现心律失常,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
六、预后
1.大多数轻症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和休息,预后较好,心肌可完全修复,不留后遗症。例如一些病毒性心肌炎的轻症儿童患者,在休息和规范治疗后,心肌炎症可消退,心功能恢复正常。
2.重症患者:预后较差,可能遗留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比如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可能出现心脏功能受损等长期问题。儿童重症心肌炎患者的预后相对成人可能更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
七、预防措施
1.预防感染
病毒感染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感染患者。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相关病毒感染。
其他感染预防:积极治疗细菌、真菌等感染性疾病,防止其蔓延累及心肌。
2.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酒精等。儿童应远离危险物品,家长要妥善保管药品、毒物等,防止儿童误接触。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可能对心肌有损害的药物,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
3.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儿童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合理摄取。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