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食管反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与食管下括约肌等功能障碍等有关,有呕吐等常见症状及食管炎等并发症,可通过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诊断,非药物治疗包括体位和饮食调整,药物有促胃肠动力药等,严重者可手术,生理性预后好,病理性经治大多预后佳,预防要从喂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这是因为婴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低,且食管较短、蠕动功能较差,抗反流屏障功能不完善。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可自行缓解。例如,一项针对健康新生儿的研究发现,约80%的新生儿存在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现象,但大多在1岁内自然减轻。
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喂养、卧位等情况易诱发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小婴儿胃呈水平位,若喂养过多、过快,或喂奶后立即让婴儿平卧,都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相关因素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松弛时间延长等。一些先天性因素或后天疾病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
食管廓清能力降低:如食管蠕动减慢或食管排空延迟,会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当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等更容易损伤食管黏膜,导致炎症等病变。例如,某些感染、药物等因素可能破坏食管黏膜屏障。
小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
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表现为喂奶后不久出现反流,随着年龄增长,呕吐症状可能有所不同。
反流相关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表现,在吃奶时可能因反流不适而出现烦躁。年长儿可能会诉说烧心、胸痛等症状,但小儿表述往往不确切。
并发症表现
食管炎:长期反流可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出现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呕血、黑便等。严重的食管炎可能影响小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例如,有研究显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儿中约30%-50%会发生食管炎。
呼吸系统并发症:反流物刺激或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反复肺炎、哮喘、窒息等。因为小儿的气道较为狭窄,反流物容易进入气道,影响呼吸功能。例如,一些小儿因胃食管反流反复出现肺部感染,迁延不愈。
小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
食管24小时pH监测
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变化,可明确是否存在反流及反流的程度。这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客观反映食管内的酸碱环境变化。例如,若pH<4的次数超过一定范围,提示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操作时需注意安抚,避免患儿剧烈哭闹影响监测结果。
食管动力检查
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功能等,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通过食管动力检查,可以了解食管下括约肌是否存在压力降低等异常情况,有助于判断胃食管反流的原因。
该检查对于评估食管的运动功能有重要价值,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通过口服钡剂,观察食管、胃的形态及蠕动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反流现象。可以发现食管黏膜是否有炎症、溃疡等改变,还能看到钡剂反流至食管的情况。但该检查的敏感性相对食管24小时pH监测较低,不过对于了解食管和胃的解剖结构有一定帮助。
检查前需注意患儿的饮食情况,一般检查前需禁食一定时间,以保证检查效果。
小儿胃食管反流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体位治疗:对于生理性胃食管反流,体位治疗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新生儿和小婴儿喂奶后应采取头高足低的体位,保持右侧卧位,可减少反流的发生。例如,将婴儿上半身抬高30°左右,能有效降低反流的频率和程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主要是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饮食调整: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可考虑更换为合适的配方奶,如含有适度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可能有助于减少反流。对于较大的婴儿,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喂养,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
药物治疗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但需注意小儿使用的安全性,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常规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可以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食管蠕动和胃排空,从而减少反流。
抑酸药:包括H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酸作用更强。但使用抑酸药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尤其要注意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影响钙的吸收等。
手术治疗
对于经严格内科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的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如Nissen胃底折叠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防止反流。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小儿胃食管反流的预后及预防
预后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预后良好,多数在1岁内自然缓解。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经积极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症状可得到控制,预后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严重食管炎、反复呼吸系统并发症等,则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预后相对较差。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生长发育情况等,定期进行随访。
预防
喂养方面:合理喂养是预防小儿胃食管反流的重要措施。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要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如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喂奶后不要立即让婴儿平卧,可适当竖抱拍嗝,排出胃内空气。
生活习惯方面:保持小儿合适的体位,避免长时间仰卧。随着小儿生长发育,逐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餐后立即剧烈运动等。同时,要注意避免让小儿接触可能诱发反流的因素,如肥胖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如早产儿等,要加强监测和护理,早期发现反流迹象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