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指小儿心脏节律和(或)频率异常,分类有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异位心律(包括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诊断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等,治疗有一般治疗、针对病因治疗、心律失常本身治疗(药物和非药物),特殊人群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用药禁忌等,需综合多因素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一、分类及特点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儿童运动、哭闹、发热等情况,也可见于贫血、心肌炎等病理状态。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超过正常范围,小儿年龄越小,正常心率范围相对越高,如婴儿正常心率为110-130次/分,幼儿为100-120次/分等,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率超过相应年龄正常心率的高限。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生理情况,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窦房结病变等病理情况。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下限。
异位心律
过早搏动(早搏):是小儿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及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P波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不同,QRS波群一般正常;房室交界性早搏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正常,P波可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早搏可见于健康小儿,如因疲劳、精神紧张等引起,也可见于有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或其他系统疾病(如电解质紊乱等)的小儿。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和突然终止,发作时心率可达160-300次/分,婴儿可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期绝对规则,P波不易辨认。
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如各种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等,也可见于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临床表现较严重,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早搏,QRS波群宽大畸形,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节律可稍不规则。
二、病因
生理性因素: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在一些生理状态下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运动、情绪激动、哭闹、体温变化等。例如,小儿在剧烈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病理性因素
心脏本身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常见原因之一,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炎也较为常见,病毒感染等引起心肌炎症,可破坏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引发各种心律失常。
其他系统疾病: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导致心律失常;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中毒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节律,如败血症时毒素作用于心肌可导致心律失常。
三、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小儿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方法,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通过心电图能清晰分辨是窦性心律还是异位心律,以及早搏的类型、心动过速的类型等。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于捕捉间歇性、短暂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
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诊断由心脏结构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律失常,通过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心脏的解剖结构改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如电解质(钾、钠、钙等)、心肌酶谱等,以排除电解质紊乱、心肌炎等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感染相关指标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因素导致心律失常。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因运动、情绪等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通常去除诱因后可自行缓解。要让小儿保持安静,避免过度哭闹、剧烈运动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心肌炎,需要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由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需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补充钾盐等。
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心律失常可使用药物治疗,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使用腺苷等药物转复心律,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考虑小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小儿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食管心房调搏术等方法转复心律;对于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后考虑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小儿的病情和耐受情况。
五、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小儿的心脏生理特点不同,在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时需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心律失常表现可能不典型,如窦性心动过缓可能表现为反应差、喂养困难等,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检查。
生活方式:小儿的生活方式对心律失常有影响,应保证小儿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营养摄入,维持正常的电解质平衡等。
用药禁忌:小儿使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要严格遵循用药禁忌,避免使用对小儿心脏有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在小儿中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加重等不良反应,用药前需仔细评估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总之,小儿心律失常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临床问题,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于小儿的健康至关重要,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