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腹泻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临床表现有呕吐、腹泻及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和加强护理。
一、小儿呕吐腹泻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微绒毛破坏,影响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引起呕吐、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小儿呕吐腹泻的病毒之一,可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暴发流行,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出现频繁呕吐、腹泻,大便为稀水便或黏液便。
2.细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小儿腹泻,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患儿可出现腹泻、呕吐,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空肠弯曲菌感染常与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污染的水源有关,除了呕吐腹泻外,还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沙门菌感染可由污染的食物引起,患儿有呕吐、腹泻,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伴有恶臭。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喂养过多、过快,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都可能引起呕吐腹泻。例如,一次性给婴儿添加过多新的辅食,婴儿的胃肠道难以适应,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呕吐、腹泻。
食物过敏:部分小儿对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物过敏,进食后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呕吐、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症状。
2.气候因素:小儿腹部受凉后,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例如,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在外,或天气突然变凉,没有及时增添衣物,都可能导致腹部受凉,引发胃肠道不适。
二、小儿呕吐腹泻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呕吐:可表现为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对于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吐奶次数增多,吐出的奶液量较多。
2.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的性状多样,如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性状有所不同。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有黏液或脓血;饮食因素引起的腹泻大便中可能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二)体征表现
1.脱水表现:根据脱水程度不同,表现各异。轻度脱水时,小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尿量稍减少;中度脱水时,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尿量明显减少;重度脱水时,患儿呈昏睡或昏迷状态,皮肤发灰、干燥、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陷,无泪,尿量极少或无尿,可伴有休克症状,如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
2.电解质紊乱表现:可能出现低钾血症,表现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心律失常等;低钙血症时可出现手足抽搐、惊厥等。
三、小儿呕吐腹泻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时间、呕吐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量,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等伴随症状,近期的饮食情况、接触史(如是否接触过腹泻病人、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等),以及既往有无食物过敏史、胃肠道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检查腹部情况,如有无腹胀、压痛、反跳痛等,了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体征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增高。
2.大便常规: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腹泻。例如,细菌感染时大便中多有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甚至红细胞;病毒感染时大便常规多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白细胞。
3.大便病原学检查: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诺如病毒检测、细菌培养等,可明确病因。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轮状病毒感染;细菌培养出相应的致病菌可确诊细菌感染。
四、小儿呕吐腹泻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呕吐腹泻期间,应适当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的饮食也需注意调整;人工喂养的婴儿,可适当减少奶量,或更换为腹泻奶粉。
2.补液:预防和纠正脱水是关键。对于轻度脱水的患儿,可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少量多次服用;对于中、重度脱水或呕吐频繁不能口服补液的患儿,需要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二)药物治疗
1.止吐药物:一般不优先使用止吐药物,可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呕吐症状。但对于频繁呕吐影响补液或患儿舒适度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适当的止吐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当的止吐药物。
2.止泻药物:如果腹泻严重,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尤其注意低龄儿童的用药安全。例如,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道黏膜,吸附病原体和毒素,起到止泻作用。
3.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呕吐腹泻,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五、小儿呕吐腹泻的预防措施
(一)饮食卫生
1.注意食品的新鲜度,不吃变质的食物。给小儿制作辅食时,要保证食材的清洁,餐具要定期消毒。
2.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不洁的食物和饮用生水。
(二)合理喂养
1.按照小儿的年龄和生长发育需求进行合理喂养,避免喂养过多、过快,逐渐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稀到稠的原则。
2.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小儿,要明确过敏的食物种类,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替代食品。
(三)加强护理
1.注意小儿腹部的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
2.避免小儿接触感染源,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周围有腹泻病人,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