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乳腺肿块、外观改变、乳头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和靶向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一、浸润性乳腺癌的定义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指癌细胞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癌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正常情况下,乳腺上皮细胞受到严格调控有序生长,当发生恶变时,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其中一部分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它区别于非浸润性乳腺癌(如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非浸润性乳腺癌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相对而言侵袭性较低,而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更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二、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在女性中,40岁以上人群患浸润性乳腺癌的几率相对较高,不过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可能罹患该病。例如,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20-30岁年龄段也有浸润性乳腺癌病例出现,但整体发病率低于中老年人群。
性别:虽然男性也会患乳腺癌,但女性患浸润性乳腺癌的概率远高于男性。这主要与女性体内的激素环境等因素有关,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等情况使得乳腺组织更易发生癌变相关的异常改变。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研究表明,高脂肪摄入会影响体内激素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进而可能促进乳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等癌变相关进程。例如,一些西方饮食模式中高脂肪食物占比较大,当地人群浸润性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群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可能升高。运动可以帮助维持健康体重,调节内分泌等,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等,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饮酒: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患病风险。酒精会影响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等,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刺激乳腺组织,增加癌变可能性。
病史:某些乳腺疾病病史可能增加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比如患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患者,其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概率较正常人群高。另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家族中如果有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等)患乳腺癌,那么个体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因为可能携带相关的乳腺癌易感基因等。
三、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乳腺肿块:多为患者首先发现的症状,肿块一般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例如,在乳房自检时可发现乳房内有不规则的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
乳房外观改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这是因为癌细胞侵犯连接皮肤和深层组织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牵拉皮肤所致;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是由于癌细胞阻塞皮下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皮肤水肿,而毛囊处皮肤相对凹陷,形成橘皮样外观。
乳头改变:乳头可能出现溢液,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可能回缩、扁平、抬高,这是因为肿瘤侵犯乳头深部的导管等结构,导致乳头位置异常改变。
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这是因为癌细胞可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变硬等。
四、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钼靶):是常用的筛查和诊断方法之一。对于早期乳腺癌,可发现微小的钙化灶等异常情况。在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中,可观察到肿块影、异常钙化等表现。例如,一些细小的多形性钙化可能提示恶性病变。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于判断肿块的血流情况等也有帮助,浸润性乳腺癌的肿块在超声下多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血流信号可能较丰富。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病变的检测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乳腺病变的范围等情况。
病理检查:是确诊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情况。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来判断是否为浸润性乳腺癌以及其具体的病理亚型等。
五、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乳房切除术(如全乳房切除术等)和保乳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放疗:可以在术后进行,用于杀灭局部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一些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
化疗:多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全身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化疗药物的选择根据肿瘤的分子病理特征等因素来确定。
内分泌治疗:如果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可采用内分泌治疗,通过阻断雌激素等对肿瘤细胞的刺激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例如使用他莫昔芬等药物。
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相关靶点,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同时相对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六、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及随访
预后:预后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级、治疗效果等。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等较高;而中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例如,I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能在90%左右,而IV期患者预后则明显不佳。
随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定期进行乳腺及腋窝等部位的体检、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钼靶、MRI等)以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在治疗后的前几年随访间隔较短,如每3-6个月一次,随着时间推移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但需要终身随访,因为浸润性乳腺癌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尤其是在治疗后的5年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特殊人群如年轻患者、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