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如何矫正

来源:民福康

小儿脑性瘫痪的矫正方法包括康复训练矫正、辅助器具矫正、手术矫正及家庭康复与护理。康复训练矫正有运动功能训练(含大运动、精细运动)和姿势矫正训练;辅助器具矫正包括矫形器应用和轮椅等辅助器具使用;手术矫正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常见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家庭康复与护理包括家长培训、制定家庭训练计划、安全护理和营养支持,各方法相互配合以改善患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康复训练矫正

(一)运动功能训练

1.大运动训练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在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运动训练重点。婴儿期可进行抬头、翻身等训练。例如,让患儿俯卧位,家长在前方用玩具吸引其抬头,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可逐渐增加训练频次,一般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随着年龄增长,进行坐、爬、站、走等训练。坐的训练可让患儿依靠靠背坐,逐渐过渡到无依靠坐;站立训练可借助站立架等辅助器具,帮助患儿练习站立平衡;行走训练则需要先练习踏步,再逐步练习独立行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摔倒受伤。

依据是通过针对性的大运动训练,可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改善肌肉张力异常等情况,有研究表明长期规范的大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精细运动训练

精细运动训练包括抓握、捏取等动作训练。可以使用积木、拼图等玩具进行训练。让患儿练习用手指捏取小积木,从简单的抓握较大积木逐渐过渡到捏取小颗粒积木。对于手部肌肉张力异常的患儿,可进行按摩放松后再进行训练,训练时要注意患儿的手部姿势,确保动作规范。一般每天进行2-3次精细运动训练,每次10-15分钟。

精细运动训练能提高患儿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患儿日后的书写、穿衣等精细活动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显示精细运动训练可改善患儿手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二)姿势矫正训练

1.异常姿势纠正

针对患儿存在的异常姿势,如尖足、屈膝、脊柱侧弯等进行纠正。对于尖足的患儿,可采用手法按摩跟腱部位,使其放松,然后进行被动背屈踝关节训练;屈膝的患儿可进行伸膝训练,通过按摩股四头肌等方式放松肌肉后进行被动伸膝;脊柱侧弯的患儿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定的体位训练,如侧卧位的伸展训练等。

这些姿势矫正训练是基于对患儿肌肉骨骼结构和姿势异常机制的认识,通过持续的训练来调整肌肉张力和骨骼的排列,从而改善异常姿势,有临床实践证明规范的姿势矫正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姿势异常情况。

二、辅助器具矫正

(一)矫形器的应用

1.不同类型矫形器

对于存在下肢畸形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可使用下肢矫形器。例如,足下垂矫形器可用于纠正足下垂畸形,帮助患儿保持正常的足踝姿势,促进正常步态的形成。矫形器的选择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畸形情况、年龄等因素来确定。一般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生和矫形师进行评估后定制。

矫形器的应用依据是通过外力的作用来纠正肢体的畸形,维持良好的肢体姿势,为患儿的运动训练提供有利条件,临床研究表明合适的矫形器应用可辅助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畸形情况。

(二)轮椅等辅助器具

1.适用情况及作用

当患儿运动功能严重受限,无法独立行走时,可使用轮椅。轮椅的选择要考虑患儿的身高、体重、坐高、臂长等因素,确保患儿乘坐舒适且能方便操作。轮椅不仅可以帮助患儿实现自主移动,还能让患儿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等。

辅助器具的使用是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程度来选择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活动范围,符合患儿的生活需求和康复目标,在临床中辅助器具的合理使用已被证实有助于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生活质量。

三、手术矫正

(一)手术适应证

1.严格评估患儿情况

当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经长期康复训练后,仍存在严重的肌肉痉挛,且影响其运动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如肌肉痉挛导致关节严重畸形,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矫正。一般需要经过详细的评估,包括肌肉张力测定、关节活动度评估、运动功能评估等。例如,患儿存在严重的下肢肌肉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畸形,影响站立和行走,经过规范的康复训练3-6个月后效果不明显,可考虑手术干预。

手术适应证的确定是基于对患儿病情的综合评估,确保手术能为患儿带来功能改善的益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二)常见手术方式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该手术主要用于降低过高的肌肉张力。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纤维,减少神经对肌肉的过度支配,从而缓解肌肉痉挛。手术需要在严格的术前评估和精准的操作下进行,术后仍需要配合康复训练,一般术后1-2周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以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SPR手术的应用是基于对脊神经后根功能的认识,通过调整神经支配来改善肌肉张力异常,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儿在SPR手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肌肉痉挛情况和运动功能。

四、家庭康复与护理

(一)家庭康复指导

1.家长培训

家长需要接受专业的康复培训,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例如,家长要学会正确的运动训练手法,如前面提到的抬头、翻身、抓握等训练的正确操作方式。培训内容还包括如何观察患儿的康复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康复医生沟通。一般建议家长每月参加1-2次专业的康复培训课程,以不断更新康复知识和技能。

家庭康复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的正确指导和训练能保证康复训练的持续进行,根据相关研究,家长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能力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

2.家庭训练计划制定

家长要根据患儿的康复阶段和个体情况制定家庭训练计划。例如,在患儿康复的初期,家庭训练计划应侧重于基础的运动功能训练,如每天进行3次简单的大运动训练和2次精细运动训练;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家庭训练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要考虑患儿的耐受程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儿疲劳和损伤。

(二)家庭护理要点

1.安全护理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行动不便,家庭环境要进行安全改造。例如,将家具的尖角进行包裹,防止患儿碰撞受伤;地面要保持平整,避免患儿滑倒;在患儿活动区域放置防护垫等。对于有行走困难的患儿,要注意协助其行走时的安全,防止摔倒。

考虑到小儿的活泼好动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家庭安全护理是保障患儿康复过程中不发生意外损伤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家庭安全环境能为患儿的康复提供稳定的基础。

2.营养支持

保证患儿的营养均衡。由于患儿运动功能受限,能量消耗可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但营养需求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要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对于吞咽困难的患儿,要注意喂食方式,避免呛咳,可采用糊状食物,缓慢喂食。

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为康复训练提供必要的营养基础,研究表明充足的营养摄入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一种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发生在小腿和脚趾的肌肉痉挛最常见,发作时疼痛难忍,可持续几秒到数十秒钟之久。尤其是半夜抽筋时往往把人痛醒。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颈椎病瘫痪的症状有哪些?
杨凯 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颈椎病瘫痪症状主要是上下肢的神经系统症状。在开始时,两下肢的麻木、无力和棉絮状感觉很多见。然后再往严重一点,就会开始表现出走路脚没劲。比较严重的时候,表现出下肢僵硬、行走不稳、走得很重,表现出走路像踩棉花一样的那种感觉。
颈椎病手麻到瘫痪多长时间?
杨凯 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颈椎病从表现出手麻到瘫痪的时间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可能是几十年,也有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几天。单纯的手的麻木并不能判断颈椎病的严重程度,还需要看疾病的病程长短、病人的肌肉力量的减退程度以及影像学的描述,需要积极完善核磁共振检查。有的病人的手麻比较轻微,而有的病人非常重。如果椎间盘突出比较严重并且受到外伤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体征如何鉴别?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体征: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呈迟缓性瘫痪,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造成的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明显不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时,瘫痪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征(+。而且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是以肌群为主,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整个肢体为主。下运
瘫痪病人大小便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瘫痪病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要注意保持病人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此外解决大小便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病人神志清楚的情况,能自述要大小便的情况之下,可以用比较扁的便盆在床上进行。男病人大小便可以用尿壶、便盆,在解大小便的时候病人仰卧位,在臀部垫一个小布单或者大尿布用来以避免污染床单,要尽力
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会瘫痪吗?
陈名金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三甲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般不会瘫痪。但是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慢性炎症性的风湿免疫病,病情会进行性的加重,容易引起关节畸形,影响正常的运动功能。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眼部、肾脏、心脏等多个器官并发症。因此患者需要到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风湿药物,比如甲氨蝶呤、柳氮磺砒啶等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疼痛严重
瘫痪治疗方法有哪些?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胃瘫后应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同时应积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给予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根据病人情况,必要时还应给予血浆或者白蛋白支持。此外病人可以使用潘多立酮、莫沙必利片、西沙比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可以有效增加胃动力,促进胃蠕动,促进胃肠的排空。待病人胃动力恢复后,可以拔除
腰椎断了会瘫痪吗?
陶松年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腰椎骨折有可能会导致瘫痪,但是并不是腰椎骨折就一定会造成瘫痪,腰椎骨折可以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腰椎附件骨折、脱位骨折等,其中压缩性骨折、腰椎附件骨折一般不会导致瘫痪,压缩性骨折多数患者病情比较稳定,进行保守治疗即可,因为骨折的时候不会损伤脊髓,当骨折伤及骨髓就有可能会发生瘫痪。骨折后要保证充
强直性脊柱炎会瘫痪吗?
陈名金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三甲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不会造成瘫痪。瘫痪是指神经受损所导致的肌肉无力、肢体功能减退等,而强制性脊柱炎不会对神经造成损害。但是强直性脊柱炎病情较为严重时,会导致关节、屈伸活动出现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疾病加重。
半边瘫痪能治好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半边瘫痪是有可能治好的,但不能使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的水平。病人应当到正规医院的康复科就诊,经过针灸、按摩、推拿、电疗、艾灸、肢体功能训练等方法,同时配合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并保证钙质、蛋白质的补充。
脊髓型颈椎病多久瘫痪
杨凯 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脊髓型颈椎病有瘫痪的可能性,但并不是一定会瘫痪,而多久瘫痪也是因人而异,和患者的疾病发展程度以及选择的治疗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有的患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瘫痪,而有的患者可能受到外伤后突然就瘫痪了。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比较缓慢,会从一开始的局部症状逐渐变为行走困难或胸部出现束带感等不适,患者可能需要拄拐行走。
脑性瘫痪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和影响
李丹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脑瘫对孩子危害和影响,主要是影响到孩子运动发育和姿势的异常,比如到走的年龄,不能正常行走或者有些孩子虽然能行走了,但是会出现姿势异常等。此外,脑瘫也有可能是痉挛性脑瘫,孩子走路时会出现剪刀一样步态或是有些偏瘫型的脑瘫,患儿一侧肢体肌张力高,一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可能会出现跛行。
脑性瘫痪的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燕群 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脑性瘫痪的病人有肌张力高的,有肌张力低的,另外有一些偏瘫的,或者是这个有合并症的等等这些,合并有视觉异常听觉异常这种病人,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个病人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比方说一个病人他的下肢的肌张力特别高,这个病人我们可能要选择包括蜡疗、中药熏蒸、水疗等等这些,当然也包括按摩,这些方法。有一部分可以解决,还有一部分他肌张力特别高的情况下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
高永强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非常多,最主要的原因有四个,第一是早产,第二缺血缺氧、窒息,第三十胆红素脑病,第四则是孕期感染,常见的感染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和风疹病毒感染等。小儿脑性瘫痪应及时进行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面肌瘫痪术前术后应注意事项
陈应柱 主任医师
苏北人民医院 三甲
单纯的面肌瘫痪,也就是平时所讲的面神经炎所引起的面肌瘫痪,很少需要做手术治疗,除非是因为长期以后,因为恢复不良而引起了口角痉挛,可以去做神经减压术呃,但是在做神经减压手术之前,其实可以先去肌注肉毒素,如果一定要去做手术治疗,则要做一下术前评估,比如肌电图啊,或者查一下是否有内科系统疾病等。而做完手术之后,还需要遵医嘱服用神经营养的药物,辅
面肌瘫痪早期症状?
陈应柱 主任医师
苏北人民医院 三甲
面肌瘫痪分为中枢性面肌瘫痪和周围性面肌瘫痪。周围性面肌瘫痪就是面神经炎,在早期一般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受风寒的病史,之后会出现口角歪斜、鼻唇沟不对称等,表现为一侧眼力上下均受到影响。中枢性面肌瘫痪一般只会出现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
面肌瘫痪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陈应柱 主任医师
苏北人民医院 三甲
面肌瘫痪有周围性的面肌瘫痪和中枢性的面肌瘫痪。通常周围性的面肌瘫痪需要与面肌痉挛相鉴别诊断,同时还要与重症肌无力做鉴别诊断。而中枢性的面肌瘫痪要明确是脑梗死、脑出血还是肿瘤占位等导致的。也有部分面肌瘫痪会伴有头痛、眼睛发红等表现。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