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的矫正方法包括康复训练矫正、辅助器具矫正、手术矫正及家庭康复与护理。康复训练矫正有运动功能训练(含大运动、精细运动)和姿势矫正训练;辅助器具矫正包括矫形器应用和轮椅等辅助器具使用;手术矫正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常见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家庭康复与护理包括家长培训、制定家庭训练计划、安全护理和营养支持,各方法相互配合以改善患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康复训练矫正
(一)运动功能训练
1.大运动训练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在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运动训练重点。婴儿期可进行抬头、翻身等训练。例如,让患儿俯卧位,家长在前方用玩具吸引其抬头,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可逐渐增加训练频次,一般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随着年龄增长,进行坐、爬、站、走等训练。坐的训练可让患儿依靠靠背坐,逐渐过渡到无依靠坐;站立训练可借助站立架等辅助器具,帮助患儿练习站立平衡;行走训练则需要先练习踏步,再逐步练习独立行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摔倒受伤。
依据是通过针对性的大运动训练,可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改善肌肉张力异常等情况,有研究表明长期规范的大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精细运动训练
精细运动训练包括抓握、捏取等动作训练。可以使用积木、拼图等玩具进行训练。让患儿练习用手指捏取小积木,从简单的抓握较大积木逐渐过渡到捏取小颗粒积木。对于手部肌肉张力异常的患儿,可进行按摩放松后再进行训练,训练时要注意患儿的手部姿势,确保动作规范。一般每天进行2-3次精细运动训练,每次10-15分钟。
精细运动训练能提高患儿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患儿日后的书写、穿衣等精细活动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显示精细运动训练可改善患儿手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二)姿势矫正训练
1.异常姿势纠正
针对患儿存在的异常姿势,如尖足、屈膝、脊柱侧弯等进行纠正。对于尖足的患儿,可采用手法按摩跟腱部位,使其放松,然后进行被动背屈踝关节训练;屈膝的患儿可进行伸膝训练,通过按摩股四头肌等方式放松肌肉后进行被动伸膝;脊柱侧弯的患儿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定的体位训练,如侧卧位的伸展训练等。
这些姿势矫正训练是基于对患儿肌肉骨骼结构和姿势异常机制的认识,通过持续的训练来调整肌肉张力和骨骼的排列,从而改善异常姿势,有临床实践证明规范的姿势矫正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姿势异常情况。
二、辅助器具矫正
(一)矫形器的应用
1.不同类型矫形器
对于存在下肢畸形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可使用下肢矫形器。例如,足下垂矫形器可用于纠正足下垂畸形,帮助患儿保持正常的足踝姿势,促进正常步态的形成。矫形器的选择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畸形情况、年龄等因素来确定。一般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生和矫形师进行评估后定制。
矫形器的应用依据是通过外力的作用来纠正肢体的畸形,维持良好的肢体姿势,为患儿的运动训练提供有利条件,临床研究表明合适的矫形器应用可辅助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畸形情况。
(二)轮椅等辅助器具
1.适用情况及作用
当患儿运动功能严重受限,无法独立行走时,可使用轮椅。轮椅的选择要考虑患儿的身高、体重、坐高、臂长等因素,确保患儿乘坐舒适且能方便操作。轮椅不仅可以帮助患儿实现自主移动,还能让患儿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等。
辅助器具的使用是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程度来选择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活动范围,符合患儿的生活需求和康复目标,在临床中辅助器具的合理使用已被证实有助于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生活质量。
三、手术矫正
(一)手术适应证
1.严格评估患儿情况
当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经长期康复训练后,仍存在严重的肌肉痉挛,且影响其运动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如肌肉痉挛导致关节严重畸形,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矫正。一般需要经过详细的评估,包括肌肉张力测定、关节活动度评估、运动功能评估等。例如,患儿存在严重的下肢肌肉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畸形,影响站立和行走,经过规范的康复训练3-6个月后效果不明显,可考虑手术干预。
手术适应证的确定是基于对患儿病情的综合评估,确保手术能为患儿带来功能改善的益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二)常见手术方式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该手术主要用于降低过高的肌肉张力。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纤维,减少神经对肌肉的过度支配,从而缓解肌肉痉挛。手术需要在严格的术前评估和精准的操作下进行,术后仍需要配合康复训练,一般术后1-2周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以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SPR手术的应用是基于对脊神经后根功能的认识,通过调整神经支配来改善肌肉张力异常,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儿在SPR手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肌肉痉挛情况和运动功能。
四、家庭康复与护理
(一)家庭康复指导
1.家长培训
家长需要接受专业的康复培训,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例如,家长要学会正确的运动训练手法,如前面提到的抬头、翻身、抓握等训练的正确操作方式。培训内容还包括如何观察患儿的康复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康复医生沟通。一般建议家长每月参加1-2次专业的康复培训课程,以不断更新康复知识和技能。
家庭康复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的正确指导和训练能保证康复训练的持续进行,根据相关研究,家长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能力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
2.家庭训练计划制定
家长要根据患儿的康复阶段和个体情况制定家庭训练计划。例如,在患儿康复的初期,家庭训练计划应侧重于基础的运动功能训练,如每天进行3次简单的大运动训练和2次精细运动训练;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家庭训练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要考虑患儿的耐受程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儿疲劳和损伤。
(二)家庭护理要点
1.安全护理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行动不便,家庭环境要进行安全改造。例如,将家具的尖角进行包裹,防止患儿碰撞受伤;地面要保持平整,避免患儿滑倒;在患儿活动区域放置防护垫等。对于有行走困难的患儿,要注意协助其行走时的安全,防止摔倒。
考虑到小儿的活泼好动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家庭安全护理是保障患儿康复过程中不发生意外损伤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家庭安全环境能为患儿的康复提供稳定的基础。
2.营养支持
保证患儿的营养均衡。由于患儿运动功能受限,能量消耗可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但营养需求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要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对于吞咽困难的患儿,要注意喂食方式,避免呛咳,可采用糊状食物,缓慢喂食。
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为康复训练提供必要的营养基础,研究表明充足的营养摄入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