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按起源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发生机制涉及异常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折返激动,常见原因有生理性(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理性(心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头晕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按起源部位分类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是最常见的早搏类型之一。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相对房性早搏和房室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可能更受关注,尤其是当它频繁出现或伴有一些基础心脏疾病时。
心脏早搏的发生机制
异常自律性增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发生改变,原本处于静息状态的自律细胞变得异常兴奋,提前发放冲动。例如,某些病理情况下,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导致钠离子、钾离子等的跨膜流动发生改变,使得细胞的膜电位不稳定,容易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发早搏。
触发活动:由一次正常的动作电位触发后除极,当除极达到阈电位时,即可引发另一次动作电位,从而导致早搏。后除极又分为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早后除极多发生在动作电位的2相或3相,与钙离子内流增多有关;晚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的4相,与细胞内钙超载及钠-钙交换异常有关。
折返激动:心脏内存在异常的传导通路,使得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发生折返,从而导致早搏。例如,在心房内、房室结内或心室内存在折返环路,冲动在环路上不断循环,当合适的时机出现时,就会引发早搏。
心脏早搏的常见原因
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早搏。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性早搏的发生率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例如,年轻女性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都可能诱发早搏。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增加早搏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特性;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也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容易导致早搏。此外,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也可能引发早搏,这些因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各种心脏病都可能引起早搏,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容易导致早搏;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
其他系统疾病:一些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脏,导致早搏。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加心脏的兴奋性,导致心率加快和心律失常,包括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容易引发早搏。此外,感染、发热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早搏,感染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脏早搏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心悸: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心脏跳动异常,有明显的心跳加重、心慌或心脏停跳感等。有些患者可能描述为“心脏好像要跳出来了”或者“心脏漏跳了一拍”。
胸闷: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部闷胀不适的感觉,可能伴有气短等症状。
头晕:如果早搏频繁发生,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可能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的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体征表现:医生在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相对减弱或消失。
心脏早搏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早搏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房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早搏的频率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早搏在一天中的发生情况,包括早搏出现的时间、与患者活动、睡眠等状态的关系,对于评估早搏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项目的检测,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等导致早搏的原因。
心脏早搏的治疗原则
生理性早搏的处理:对于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如果症状不明显,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例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多数生理性早搏可以得到缓解。
病理性早搏的处理:如果早搏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首先需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方法;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需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根据早搏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症状等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果早搏频繁发作,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早搏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特殊人群心脏早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早搏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儿童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对于儿童早搏,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和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一般首先要明确早搏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导致的短暂早搏,通常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以观察和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早搏较为常见,多与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有关。老年人在治疗早搏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等因素。在选择药物时,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心脏功能。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早搏需要特别注意。一些生理性因素如激素水平变化、血容量增加等可能导致早搏。但由于妊娠期用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所以在治疗上要谨慎。对于症状较轻的早搏,以观察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果早搏症状明显,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