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房性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生与心房肌细胞电生理改变、触发活动等机制有关,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因,无症状或有心悸等症状,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无症状或轻微者去除诱因、随访,有基础病者治基础病,症状明显频发者用药,生理性预后好,病理性预后依基础病而定,需个体化处理。
一、定义
窦性心律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由窦房结发放冲动引起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而房性早搏是心房内异位起搏点提前激动导致的早搏。
二、发生机制
1.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心房肌细胞的膜电位、离子通道特性等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心房内出现异常的自律性增高的细胞,从而提前发放冲动引发房性早搏。例如,某些病理状态下(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使细胞的自律性改变。
2.触发活动:心房肌细胞受到一些因素的触发,如后除极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可引发动作电位,从而导致房性早搏。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都可能参与触发活动。早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2相或3相,与细胞内钙超载等有关;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4相,与细胞内钙超载及钠-钙交换异常等有关。
三、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心房肌纤维可能发生退行性变,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性情况下发生房性早搏的概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都可能诱发房性早搏。例如,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身体过度疲劳,或者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容易引发房性早搏;大量摄入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成分的饮品后,可兴奋心脏,增加房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时可影响心房肌电活动)、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能并发房性早搏。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心房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导致房性早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心房扩大,容易出现房性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贫血(机体缺氧,心脏代偿性加快心率,可能引发房性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等也可能导致房性早搏的发生。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作用于心脏,使心肌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房性早搏;严重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降低,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影响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无症状:很多房性早搏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被发现。这在一些偶发的、无基础心脏疾病的生理性房性早搏患者中较为常见。
有症状者:部分患者可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有早搏时可能感觉心脏“停跳”一下后又有力地跳动;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尤其是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症状可能相对明显。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玩耍时精神状态改变、活动耐力下降等,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2.体征特点: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提前出现的心跳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如果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代偿间歇大多不完全,即房性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窦性P-P间距的2倍。例如,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清晰记录到心房的电活动情况,通过分析P波的形态、QRS波群的特点等明确房性早搏的诊断。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房性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等。通过Holter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一天中不同时间段房性早搏的发生情况,比如是否在休息时多发,还是在活动时多发等,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房性早搏的患者,Holter检查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六、治疗原则
1.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
一般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限酒、避免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长时间玩耍劳累等。例如,让儿童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减少因生活不规律导致的房性早搏发生。
随访观察: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监测房性早搏的变化情况。如果房性早搏没有明显增多或症状没有加重,通常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继续观察即可。
2.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由冠心病引起的房性早搏,要针对冠心病进行治疗,如改善心肌供血等;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房性早搏,要积极控制甲状腺功能,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在治疗基础疾病的过程中,房性早搏可能会随之改善。
3.症状明显或频发的患者:如果房性早搏频繁发作,患者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但需谨慎用药,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对于一些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房性早搏的发生;但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才谨慎使用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七、预后情况
1.生理性房性早搏:一般预后良好,去除诱因后,房性早搏通常会减少或消失,对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通常没有明显影响。例如,因偶尔熬夜、少量饮酒引起的房性早搏,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后,早搏往往会消失,不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2.病理性房性早搏:预后取决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基础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房性早搏可能会得到改善,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基础疾病本身较为严重,如严重的心肌病、冠心病导致心肌广泛受损等,房性早搏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预后相对较差。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频繁的房性早搏,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发展为心房颤动等更复杂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窦性心律房性早搏需要综合考虑其发生机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