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包括心跳节律或频率异常,包含快速性和缓慢性等类型,受生理和病理等多因素影响,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药物和非药物等;心律不齐侧重节律不规则,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也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分一般、药物和非药物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及要求。
心律不齐:主要侧重于心跳节律的不规则。它是心律失常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更强调节律上的不规整。比如常见的窦性心律不齐,多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稍快,呼气时稍慢,这是一种生理情况下较为常见的心律不齐,但也可能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出现。
分类及表现方面
心律失常
按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各种心动过速(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以心房颤动为例,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绝对不规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在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
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窦性心动过缓可在运动员等长期从事有氧运动的人群中出现,属于生理情况,但也可能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因素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不同类型,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会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
心律不齐
除了上述与呼吸相关的窦性心律不齐外,还有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房的过早搏动,可无明显症状,也可引起心悸等不适;室性早搏是起源于心室的过早搏动,在正常人中也较为常见,尤其在饮酒、喝咖啡、劳累等情况下易出现,但也可能提示有心脏疾病。
病因及影响因素方面
心律失常
生理因素: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例如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加快,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表现。
病理因素:各种心脏疾病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电活动)、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瓣膜病变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电活动)等。此外,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导致心跳加快、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兴奋性改变,导致心律失常)等也可引发心律失常。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以及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相关问题。
心律不齐
生理因素:如前面提到的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是由于呼吸时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导致心率的变化,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对身体无明显不良影响。
病理因素:某些心脏疾病也可导致心律不齐,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心律不齐;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如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可影响心脏电活动,引起心律不齐。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出现心律不齐可能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有关,而老年人出现心律不齐则更多与退行性病变及基础心脏疾病相关。女性在怀孕等特殊生理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心律不齐,需要密切关注。
诊断方法方面
心律失常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能够发现大多数心律失常的特征性改变,如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等。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捕捉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怀疑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Holter监测可能会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从而明确诊断。
其他检查: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对于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如某些室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通过电生理检查可以进行射频消融等治疗前的评估。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的要求和解读有所不同,儿童的心电图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准确解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心电图的解读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因素。
心律不齐
心电图检查:同样是主要的诊断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观察心律是否规整,以及具体的心律不齐类型。例如,对于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上可以看到P-P间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心电图上能明确早搏的起源部位等特征。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与正常的生理情况相鉴别,比如区分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和病理状态下的心律不齐,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症状的特点等。不同性别的患者在心律不齐的诊断上,除了关注生理差异外,在某些疾病相关性上可能有不同表现,如女性围绝经期的心律不齐可能与激素变化相关,需要在诊断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治疗原则方面
心律失常
一般治疗: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通常在去除诱因后可自行缓解。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需要纠正心力衰竭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心律失常的治疗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更加精准,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心房颤动可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果心室率过慢,可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提高心率,但对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
非药物治疗: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可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通过导管消融异常的电传导通路来根治心律失常。
心律不齐
一般治疗:如果是生理性的心律不齐,如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观察即可。对于由病理因素引起的心律不齐,如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如果是偶发的房性早搏且无明显症状,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劳累、戒烟限酒等进行调整;如果是频繁发作的早搏或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对于不同人群,儿童的心律不齐如果是良性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出现的心律不齐,要关注激素变化对心脏的影响,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药物治疗:如果心律不齐是由基础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心律不齐,需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如果是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不齐,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钾离子等。
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由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严重心律不齐,可能也需要考虑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