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信号传导延迟或阻断,按部位分多种类型,病因有年龄、疾病、药物等,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依阻滞类型而定,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按阻滞部位分类
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产生的冲动,从窦房结传至心房的过程中发生阻滞。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窦房传导阻滞。一度窦房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难以诊断;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可分为莫氏Ⅰ型和Ⅱ型;三度窦房传导阻滞则表现为窦性冲动完全不能传入心房,心房、心室由各自的起搏点控制。
房内传导阻滞:是指冲动在心房内的传导发生障碍。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根据阻滞部位不同,可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等。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PR间期延长,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分为Ⅰ型(文氏型)和Ⅱ型,Ⅰ型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Ⅱ型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之间完全脱节,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至心室。
室内传导阻滞: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等。右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常见,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左束支传导阻滞则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
病因
年龄因素: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组织会逐渐纤维化、硬化,从而影响电信号的传导。例如,老年人群中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概率相对较高。
疾病因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血供,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等。研究表明,约有10%-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组织的病变会影响电信号的正常传导。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可能导致室内传导阻滞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可能影响房室传导。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从而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和传导系统,引发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后,可导致心肌炎症,影响心脏电传导。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过量使用时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还有一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影响心脏传导。
临床表现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明显症状,患者可能仅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PR间期延长。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有心搏暂停感,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齐,有心搏脱漏。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能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甚至阿-斯综合征发作。听诊时可发现心律规则或不规则,有间歇性心搏脱漏。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伴随的病变。心室率过慢时,可出现疲倦、乏力、头晕、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听诊时可发现心律慢而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有时可闻及大炮音(响亮的第一心音)。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传导阻滞的重要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传导阻滞的类型,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超过0.20秒;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QRS波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等。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心脏传导阻滞,对于诊断一些发作不频繁的传导阻滞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患者可能在某段时间内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但在常规心电图检查时未被发现,通过Holter检查可以捕捉到相关心电图表现。
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向心脏内插入电极导管,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能够更精确地了解传导阻滞的部位、程度及机制等。例如,明确房室传导阻滞是发生在房室结还是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等。
治疗原则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心室率不过慢且无临床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因药物引起的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应停用相关药物。例如,患者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停药,观察传导阻滞是否改善。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心室率较慢,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晕、黑矇、晕厥等,或发生在重要部位(如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传导阻滞,通常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心脏起搏器可以代替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发放电信号,使心脏有规律地跳动,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脏功能。对于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儿童患者,如果出现症状,也需要及时评估并考虑起搏器植入。例如,儿童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过慢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时,应尽早植入起搏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心脏传导阻滞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缓慢的心率可能影响儿童的体力活动耐力和智力发育等。如果儿童心脏传导阻滞需要植入起搏器,要选择适合儿童生长的起搏器类型,并在术后密切随访,调整起搏器参数以适应儿童的生长需求。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时,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同时,要兼顾这些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老年人合并冠心病和房室传导阻滞,在考虑起搏器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老年人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操作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心脏传导阻滞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需要谨慎处理。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药物治疗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如果需要植入起搏器,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式和时机。妊娠期女性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心脏传导阻滞的病情,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