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心肌缺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基础疾病控制)、药物治疗(抗血小板、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再灌注治疗(PCI、CABG),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女性、儿童)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与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有多种药物发挥不同作用,再灌注治疗针对不同适应证选择合适方式,特殊人群治疗各有其特点。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患有重度心肌缺血的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控制糖分摄入,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物的摄取,以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心脏负担。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后负荷,而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而影响心肌供血。
运动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运动。一般来说,可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应适中,以运动时不出现明显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宜。运动时间可逐渐增加,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但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防止运动损伤。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重心肌缺血,所以必须戒烟。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升高血压等,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2.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例如,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心肌重构。
糖尿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重度心肌缺血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实现血糖达标。药物治疗可选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对心脏的损害,因为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若患者存在高脂血症,应将血脂控制在合适水平。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般要求降至1.8mmol/L以下。可使用他汀类药物等调脂药物进行治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风险。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途径,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建议长期服用,除非有禁忌证。但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可考虑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氯吡格雷: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存在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它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2.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常用于缓解心绞痛发作,可舌下含服。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对于低血压、严重贫血、青光眼患者等应慎用。
单硝酸异山梨酯:为长效硝酸酯类药物,可口服或静脉给药,能够持续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
3.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来缓解心肌缺血。适用于心率较快、血压较高的重度心肌缺血患者,但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
比索洛尔:同样具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重度心肌缺血,对心脏的选择性较高,相对不良反应较少,但也需注意其禁忌证。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卡托普利(ACEI类):除了降压作用外,还能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肌缺血患者的死亡率。但可能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氯沙坦(ARB类):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改善心肌重构等作用,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患者,同样需要注意其禁忌证,如严重肾功能不全等。
三、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适应证:对于有严重心肌缺血症状,如频繁发作的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明显狭窄(一般狭窄程度>75%)的患者,可考虑PCI治疗。例如,当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罪犯血管时,通过PCI置入支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
操作过程:首先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然后通过球囊扩张狭窄部位,再置入支架支撑血管,恢复冠状动脉血流。该治疗能够迅速改善心肌缺血状况,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血管穿孔、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适应证:对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左主干病变等不适合PCI治疗的患者,可考虑CABG。例如,患者冠状动脉有三支血管严重狭窄,且不适合进行PCI,此时CABG可以通过建立旁路血管,为心肌提供新的血液供应。
手术过程: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等),一端吻合在主动脉上,另一端吻合在病变冠状动脉的远端,绕过狭窄部位,使血液能够通过移植的血管供应缺血心肌。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但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较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重度心肌缺血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使用经肝肾代谢的药物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在进行再灌注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女性患者
女性重度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在治疗时,药物选择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某些药物对月经周期等的影响。在进行PCI或CABG等有创治疗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女性可能对手术的担忧更多,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3.儿童患者
儿童重度心肌缺血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治疗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操作时,要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创伤和心理影响。例如,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调整操作参数,选择合适的器械。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