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预防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切断传播途径等。

1.接种乙肝疫苗
所有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人群,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及成人中易感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之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儿童和成人可通过检测乙肝五项,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且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也需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从而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2.切断传播途径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除接种乙肝疫苗外,还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在孕期应定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若病毒载量高,可在医生评估下于妊娠中晚期给予抗病毒治疗,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抗病毒治疗、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等。
1.抗病毒治疗
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如乙肝DNA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等情况时,需考虑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类。
2.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可选用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可改善肝脏生化指标。例如,甘草酸制剂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水飞蓟素可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免受毒素损伤。但这类药物主要是辅助治疗,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需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定期监测乙肝五项、乙肝DNA、ALT、甲胎蛋白(AFP)及肝脏超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