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是一种由心室多个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律失常,有其发生机制,心电图有相应表现,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需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明确,治疗需针对基础病因,无基础病且有症状者可能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明显症状者可观察并改善生活方式。
一、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电活动是有规律地从窦房结发出,然后传导至整个心脏。而室性早搏是由心室中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当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时,就会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其发生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药物影响(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心脏本身的病变(如心肌病、冠心病等)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心电图表现
在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多样,这是因为起源于不同部位的室性早搏,其激动在心室传导途径不同,导致QRS波群形态各异。而且早搏发生较为频繁,一般每分钟超过5次可称为频发室性早搏。
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要注意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近期是否有感染病史等。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进行心脏超声、心肌酶谱等检查。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活动耐力等,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成年人:成年人中,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可能诱发。对于有高血压的成年人,血压控制不佳也可能增加发生的风险。需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如高血压患者要监测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
老年人:老年人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可能与心脏功能减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相关。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在诊断和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要注意排查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其他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的疾病。在治疗上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四、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明确早搏的形态、频率等情况。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能够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早搏的发生规律、频率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查找是否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变,如心肌病、瓣膜病等,这些病变可能是导致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原因。
血液检查:包括电解质(钾、钠、氯、镁等)、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心肌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
五、治疗原则
首先要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心肌缺血、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要考虑调整相关药物。对于无明显基础疾病的单纯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患者,如果有明显症状(如心悸、胸闷等),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谨慎选择,因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有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风险。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权衡药物治疗的获益和风险。而对于一些症状不明显且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以密切观察为主,同时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



